除了将勤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安德森还对专业和写作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齐忠恒/文
他是《证券市场周刊》“观察家”栏目勤勉的作者,每每以高频率的写作完成高质量的分析。2007年11月,他获得了由《亚洲货币》评选的亚太区最佳宏观经济师,这也是他第三次获此殊荣。他就是46岁的安德森(JonathanAnderson)。 在刚刚离开瑞银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职位的时候,他对本刊谈起了这些年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效力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俄罗斯代表处期间,安德森曾经和音乐圈的朋友们组织过一支叫“韵律和狗”(RhythmsandDogs)的乐队。“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聊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安德森忍不住笑了起来,“现在的生活要忙得多了,很难再花那么多时间来参与乐队的活动,但是我对音乐的热爱还是没有改变。” 2002年,安德森离开了IMF。之后,他先后加盟高盛和瑞银。虽然自认“欣赏音乐和写报告一样,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但安德森把绝大多数时间留给了工作。 “我认为作为分析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勤奋,如果你想比别人干得更好,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告诉记者,尽管瑞银有专门的地区数据采集人员为分析师们下载各个地区的数据,但是还是有许多数据是由他亲自搜集的。 投行的生活本身就非常繁忙,安德森由于还要搜集数据,就显得更加忙碌。记者给安德森的办公室打电话几乎从来找不到他,他解释道,“我几乎从来就不可能只在办公室里呆着,出差成了我生命中的主旋律,因此要做研究工作,必须学会挤时间,我在不同的场合写报告——商务中心、酒店客房、候机大厅和家里,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写。”顿了一会儿,他又补充道,“当然,我也在办公室写,但那只是偶尔。” 除了将勤奋作为座右铭,安德森还表示分析师需要不停地学习。“作为分析师,我认为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文章更需要逻辑性。我平时也喜欢看杂志,看那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他们的编辑们是怎么组织文章的。” “阅读那些优秀记者写出的文章就好比听高明的琴师弹钢琴,让人心旷神怡。”德森说,“我如果发现哪篇文章的结论和逻辑有可取之处,就会去努力模仿,把它们运用到我的报告中去。” 在获得一系列成功之后,就在最近,安德森的办公室由香港迁到了新加坡,研究的领域也由亚太宏观转变为整个新兴市场。“瑞银已经有了新的经济学家来研究中国问题并撰写相关报告。” 但是安德森和中国的缘分不仅仅只和经济有关。在香港的生活不仅让他爱上了中国,也让他和一位中国女性喜结良缘。安德森有些歉疚地告诉记者,“我的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工作,所以我只能尽可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