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辉 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在上半年集中释放: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次贷危机、雨雪冰冻、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等。但是,就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中,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GDP跑赢了CPI,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宏观调控的效果“好于预期”,这份中国经济“中考”成绩来之不易。 这份“成绩单”显示:上半年GDP增长10.4%,位居世界各国之首;CPI上涨7.9%,GDP跑赢了CPI是值得高兴的。但是,GDP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第一次。这应当认真关注。它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对进出口贸易的过度依赖。

过去的半年中,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远比预计的要多得多、影响也更大。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煤电油供应偏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受到诸多制约;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其滞后效应将对全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外贸出口下滑,就业形势受到冲击。而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扩大,同时成本的不断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不久前,中央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保一控”的方针。从“双保”到“一保一控”,反映出政策层面的重点有所调整,从去年下半年侧重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快增长以及流动性过剩,转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通胀膨胀水平的持续上升。“强调控”意在“促转型”。如果说上半年宏观调控在“防偏快转为过热”方面显现成效,下半年则是重点处理好治通胀与促增长的关系,找准两者间的平衡点。 当前,国内外不利因素交织,许多困难与问题仅靠地方和企业本身无从化解,尽管宏调成果好于预期,但在保证政策平稳连续的同时,需要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如,汇率政策是否维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是否应则柔相济?财税政策是否要有更大做为?这些都考量着宏观调控的节奏、力度和走向。 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的成绩,为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延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既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和连续性,更需要审时度势,做出决策,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既要保增长,又要治通胀,中国经济要走好这一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