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小说 红顶商人伍秉鉴



    人类社会从历史中走来,既有联结,也有借鉴。人们之所以把历史称为教科书,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新财经》从本期开始,邀请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讲述“以史鉴今”的系列故事,希望从他的讲述中,我们“可知兴替,可明得失”。

    文/梁小民

  提起红顶商人,大家都会想到胡雪岩。其实,红顶商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封建社会中基本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政府控制了所有资源,或者自己亲自经商,如历代的盐铁专卖,或者通过商人为自己敛财。商人要做大,必须依附政府,走官商结合之路,甚至官商一体。有的商人通过为政府服务赚钱并获得官位,胡雪岩就是在为左宗棠筹办军务中成为拥有红顶子的富商。有的商人是在成功之后或自愿或被迫,捐一个有名无实的官位,粤商伍秉鉴就是这样的。

  贸易成就伍秉鉴致富之路

  伍秉鉴的致富之路是通过对外贸易。早在唐代贞观年间,广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当时,中国与南洋及波斯湾地区有六条定期航线,都集中在广州。其中,广州——南海——印度洋——波斯湾——非洲东海岸诸国航线,途径9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每年来广州的外国商船多达40多艘。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十三家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税。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十三行则是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外商运来的货物要由十三行转卖给其他人,中国出口的货物要由十三行出口。这就形成了“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的局面。国外进口的毛织品、棉花、香料等,以及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和土布,都要经过十三行之手。到19世纪初,往来的船只已达一二百艘,贸易量之大可想而知。当时,仅海关收入就达100万两白银之多,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使他们迅速致富。

  伍秉鉴是十三行中最大的怡和行老板,也是十三行的首领。伍秉鉴的发家略晚于同文行的潘家,但后来居上,成为粤商中的第一富翁。伍秉鉴主要经营茶叶,他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伍秉鉴不仅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富户,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华尔街日报》称他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美国波士顿的一艘商船以他的商名伍浩官命名为“浩官号”。

  曾经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伍秉鉴7.2万两白银无力偿还,他撕掉债条表示一笔勾清。日后,美国铁路大王约翰·福布斯成为伍秉鉴的义子,他给福布斯50万两白银建立了在中国颇有名气的美商旗昌洋行。到1834年,他的个人资产已达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白银。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排出了千年世界上最富的50人,伍秉鉴也名列其中。在中国入选的六人中,他是唯一的商人(其他五人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代宦官刘瑾、清代的和和民国时的宋子文)。

 红顶商人胡雪岩小说 红顶商人伍秉鉴
  商人是政府的敛财工具

  政府给商人以垄断权并不是为了支持私人企业,带动经济,而是把商人作为工具,替自己敛财。清政府让徽商垄断盐业,让粤商垄断对外贸易,都是如此。十三行被作为“天子南库”,成为皇帝和各方官员盘剥的对象。十三行不仅要缴纳关税,给政府进贡国外的各种新奇珍宝,还要随时“主动拨款”或“捐输”。每当国家发生灾难、战争,皇家和权贵们搞红白喜事,或者地方官员迎来送往、讨好上级,或搞形象工程时,出钱的都是这些商人。据台湾学者陈国栋根据官方档案的统计,在1773~1835年间,十三行总共捐献了508.5万两银子。学者们普遍认为,不见诸于官方挡案的数字比这要大得多。这些捐输中有一部分是让商人买一个有职无权的官位,伍秉鉴的三品顶戴就是这样买来的。十三行的商人不仅要给自己买官,还要给家人买各种封号、头衔。

  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大商人,无论是晋商还是徽商,都要受皇室和各级官员的盘剥。这是专制体制下,商人遇到的一条普遍“潜规则”。但粤商还有一点其他商帮所没有的苦难,那就是夹在政府与洋人之间,受“夹板气”。

  十三行作为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不仅从事进出口业务,收缴关税,而且要代表政府管束外国商人,传达政府指令,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的事宜。所以,十三行既是私人商贸组织,又要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与相关外事机构。有很大的权力就有很大的责任,而且,政府官员不了解外部世界,盲目排外,洋人又不是省油的灯,作为十三行首领的伍秉鉴就为难了。

  清政府实行保商制度。一方面,为了保护天朝大国在洋人面前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欠债。一旦发生欠债现象,所有商行都有连带责任,代为清偿。承担这种连带责任的往往是怡和行这样的大商行。另一方面,规定外商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行作担保。一旦外商欠政府税款,则由十三行代缴,外商有违规者,也惩罚担保的商行。当时,清政府禁止鸦片进口,但洋人走私鸦片,受罚的却是十三行。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担保的美国商船走私鸦片被查出,伍秉鉴被罚白银16万两,其他商行被罚5000两,罚金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这种罚款落在十三行身上,并没有起到惩罚洋人的作用。

  成于官也败于官

  在外人看来,十三行风光得很,而身在其中的商人则苦不堪言。十三行中最早的首领是潘家的同文行。同文行的老板潘正享就说过“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伍秉鉴也多次申请退休,但政府不许。他甚至表示,愿把80%的财产交给政府,结束怡和行,但仍未被允许。

  1839年开始的禁烟运动把伍秉鉴的这种尴尬地位推到极致。伍秉鉴的怡和行并没有参与鸦片贸易,但与伍秉鉴关系密切的洋人,如英商颠地、伍秉鉴的义子美商约翰·福布斯,都是鸦片大走私商。他们不愿放弃鸦片走私,拒绝与林则徐合作,不交出鸦片,也不具结放弃鸦片贸易。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又很坚决,要伍秉鉴命令洋商缴烟具结。一方面是多年合作的贸易伙伴、致富的财神,另一方面又是朝廷官府。双方无法合作,伍秉鉴又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洋人的顽抗,林则徐深恶痛绝;对于伍秉鉴的无所作为,林则徐深感失望。于是就采取了封锁商馆,断绝粮、水供给的强硬措施。这种对抗的结果,就使1840年6月爆发了鸦片战争。英国人之所以要打仗,不仅是因为鸦片,更是因为不满十三行的垄断贸易,要求清政府实现全面开放的自由贸易。伍秉鉴及十三行,无论是出于民族大义,还是自身的利益,都会站在清政府一边。鸦片战争前,他们捐资修建炮台、建造战船和大炮。为了换取英国人不进广州城,清军交赔款600万两白银,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十三行,伍秉鉴一人就出了110万两白银。但鸦片战争还是失败了,伍秉鉴两边都不讨好。开放五口通商,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丧失。国人则指责伍秉鉴“勾结洋商,走私鸦片”。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之中,伍秉鉴在1843年9月去世。

  伍秉鉴的悲剧是所有封建社会商人的悲剧。政府控制了所有资源,只有靠官员,商人才能成功。政府给商人赚钱的机会,并不是为了国家经济振兴,仅仅是为了皇家和官员的私利。这就决定了伍秉鉴“成于官,也败于官”的结局。所以,尽管中国有过伍秉鉴这样的成功商人,但整个社会并没有摆脱落后和贫困。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道路,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向市场经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8089.html

更多阅读

我看《胡雪岩》 胡雪岩后人现状

我看《胡雪岩》胡雪岩最初是晚清时期浙江湖州一个钱庄的催帐小伙计,他眼光敏锐,心思狡黠,胆大豪爽,手段灵活。他巧用心机将钱庄的一笔“呆账”催回,但没有上交就私自以此资助一名穷困潦倒的“待派”的“候补盐官”王友林,让他进京“活动

胡雪岩 红顶商人胡雪岩

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胡雪岩 胡雪岩画像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徽州绩溪人,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

胡雪岩故居简介 胡雪岩故居芝园

胡雪岩故居简介  胡雪岩,名光墉(1823-1885年),杭州人。少年时入杭州一钱庄当伙计,后在浙江巡抚王有龄扶持下,自办阜康钱庄。又因力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等战役有功,受朝廷嘉奖,封布政使衔,赐红顶戴,紫禁城骑马,赏穿黄马褂。胡鼎盛时,除经营钱庄外,

声明:《红顶商人胡雪岩小说 红顶商人伍秉鉴》为网友踌躇满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