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合舫
![死扛是什么 要么出售,要么死扛?](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24595646228.jpeg)
这次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价合每股12港元,比汇源被报收购之前的二级市场价格高出近两倍,这是不是意味着包括港股在内的整个中国概念股经过2008年的大跌之后已经被严重低估了呢?抛开资本市场的泡沫不说,只是从企业定价来看,汇源尽管是号称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第一品牌,但是并没有构筑起非常强的行业壁垒,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前景已经趋于暗淡,所以在可口可乐报出12港元的收购价之后,一些投行从金融定价的角度认为报价过高。 那么我们从这里面看出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像汇源、娃哈哈、大宝以及徐工甚至联想这样优秀的民族企业,由于企业自身以及整个经营环境中的一些制约因素,依靠自身发展的潜力已经遭遇到了天花板。凭借这些企业的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结合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些企业相当于守着聚宝盆,却没有开启的钥匙,其结果要不就像大宝、汇源这样通过出售让位,要不就是死扛着成为“小老树”。 一系列被外资并购案的背后,在中国企业这一方,都可以体会到一些相似的理由:原有的发展方式已经见顶,负面效应逐步显现,遗留问题难以解决,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原有的发展方式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概括为:国外技术+廉价劳动力+中国市场,从国外引进比较先进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利用中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从事应用开发和低端制造环节,面向国内大市场,在关税、本土市场等优势下,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国内市场的扩大维持了多年的较好发展。 和日本制造相比,日本制造是从引进国外基础专利进行消化开始发动,而中国制造的发动起点要相对靠后,是从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甚至管理模式开始做起,这种方式相对的启动难度比较低,但也因此使得成长的高度有限。 尽管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但国外舆论并不十分认可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在TCL、联想开始海外并购的时候,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类公司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大陆市场低购买力和低效率,他们生产的电子产品非常便宜,因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还买不起质优价高的外国产品,而且本地优势也使他们在尚不透明的销售系统中占尽先机。 随着中国开始兑现越来越多的入世条款,入世效应也在更多的行业开始显现,中国企业的本土优势逐渐减弱,而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资金优势则是中国短期内所难以弥补的短板。中国制造在一些遭遇正面冲击的领域逐渐显示疲态,进入困局。 创新已经被列入国家战略,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到了必须通过内生的创新和动力机制来推动发展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