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这条中国古代的贸易通道被微软赋予了另外一层特殊的含义:为中美两国的研发团队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文/本刊记者 梁莹莹
如果提起“丝绸之路”,你最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在微软,如果你的答案是那条中国古代贸易的陆上通道的话,意味着你只回答对了一半。因为对于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员工而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被赋予了另外一层新的含义。 初识“丝绸之路” “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一项专门针对中国本地员工的外派学习计划。在大型跨国公司工作,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与你一同承担某项研发工作的项目小组由10个人组成,其中每一名小组成员都分别来自于10个不同的国家。这种来自于国家、地域、甚至是文化上的差异给公司的管理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这一计划的目的地是美国微软总部,时间从4周到8周不等,旨在让中国员工近距离了解微软的企业文化,认识产品团队伙伴成员,增加产品知识,提高能力。”该项目的发起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工具开发事业部总经理谢恩伟告诉《当代经理人》,“我希望这个计划能够像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那样,成为沟通微软在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把这个计划命名为‘丝绸之路’。”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王佳梁在加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之前就通过公司网站了解到在微软有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入职后不久,由于工作表现出色,王佳梁被主管推荐成为“丝绸之路”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成员之一。 “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激动和兴奋”王佳梁回忆道,“随后马上想到的就是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去西雅图,对于当地的情况是完全陌生的。我需要从哪些方面做一些准备工作呢?”没过多久,当看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发给每一名计划成员的项目手册时,王佳梁才知道自己之前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里面几乎解答了我之前所有的疑问。从前期在中国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到生活用品的准备;从西雅图的天气状况和住宿标准,到住所周边的中餐馆、娱乐场所,里面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王佳梁告诉《当代经理人》。 于是,两个月之后,他登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 美国之行:体验微软文化 尽管前期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抵达美国的第一天,王佳梁还是被那里的工作氛围感染了。 几乎每个办公室门口的留言板上都贴满了员工们自己写上去的小纸条,有的是他们喜欢的格言警句,有的是自己对于某一项技术的想法。 中午的时候,会有员工主动通知大家自己将在会议室做一个关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主题演讲,希望有兴趣的同事可以过去听听。在偌大的会议室里面,演讲者在上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见解,台下的人则一边享受着美味的午餐一边不时地回应几句,气氛相当轻松。 到了第二天,王佳梁更是被美国的项目负责人叫到了办公室,交给他一个“不可思议”的任务——每天必须要结识5个当地的朋友。 尽管当时有些不理解,但是王佳梁还是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于是在每次参加培训的时候,他都会记下小组其他成员的联系方式,就连在平时吃饭的时候也会尽可能地跟团队里面不同的人坐在一起聊上几句。这样一来,到计划结束的时候,王佳梁不仅达到了负责人的要求,还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王佳梁说:“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在当时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任务其实不仅仅是针对我一个人的,它是针对每一个计划成员的。”事实上,为了让每一名计划成员能够更快地融入到美国的工作环境之中,微软还会给每一个人安排一个导师,给他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有一次,一个级别较高的经理还邀请这些来自中国的员工一起去他的私人游艇上玩,体验美国西雅图的海滩。 其实对于王佳梁而言,在美国的经历除了让他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之外,还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受益良多。 从美国回来之后,有一次做项目的时候王佳梁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某个团队的协助。在去美国之前,由于认识的人很少,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王佳梁都会选择与美国那边的几个联系人联系,通过电子邮件把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告诉他们。几天之后才会收到回复,或者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提供某一个相关负责人的邮箱。这次,他忽然想起自己在美国新结识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刚好是那个团队的。 于是他就给那人发了一封邮件,不一会儿就收到了回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这个简单的过程,至少为中国的研发团队节省了1~2个礼拜的时间。直到这时,王佳梁才意识到交朋友的意义有多大:“从美国回来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人都是我认识的,他们在电子邮件里也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生动了很多。给他写信或者打电话的时候就像是朋友的感觉,而不用像以前那样有所顾忌,担心是否会打扰到他。好像彼此之间多了一条感情上的纽带。” 回国之后:分享与改变 随着“丝绸之路”计划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是王佳梁,他周围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同事有机会参与到计划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微软的文化。 由于每个人看待世界、发现问题的角度不同,作为“丝绸之路”计划的延续“节目”,每一名参与者都必须在回国之后跟所在的团队成员交流和分享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和收获。让王佳梁记忆犹新的,是一个同事向他讲述的一次在美国微软总部参加全公司会议的经历。 由于微软的员工很多,所以那次会议地点没有选在常规的会议室或者是礼堂里,而是在一个露天的体育场。开场的时候,每一名微软的高管们都像是参加一场NBA的比赛的选手那样一蹦一跳地走上讲台。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上台的时候除了挨个与经理们拍手之外,还对着麦克,声嘶力竭地带领全场大喊:ILOVETHISCOMPANY(我爱这个公司)!那种感觉根本不像是一个公司的年会,而更像是一个大型的摇滚演唱会,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后当比尔·盖茨上场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欢呼声和疯狂程度一点都不亚于周杰伦的演唱会。在那一刻,台下的每一个微软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司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凝聚力。 “他对我说,在那一刻,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在这家伟大的公司工作——都源于一种对技术和创新的追求和崇拜。这样的感觉,绝不仅仅是一两次简单的企业文化培训能够做到的。我当时听了以后也被他深深感染了,同时也觉得实在是太可惜了,我那次去的时候没有赶上。”王佳梁不无遗憾地说。 能够带给员工这样的感受让谢恩伟感到很自豪,同时他自己也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员工的变化。“这个团队组建之初,我主持会议的时候总是感觉非常孤单,因为几乎没有人跟我对话。员工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把我当作是一个领导,在认真地听我发言,没有什么反应。这样时间长了,项目组里美国的员工感觉中国同事没有任何想法,只是言听计从;中国的同事则觉得美国的同事总是那样咄咄逼人,很不友好。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几乎没有再出现过。”谢恩伟说。 沟通,通者不痛 北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副总裁刘海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持有不同世界观、价值观、语言、行为习惯的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越来越为更多的公司所重视。我认为,跨文化沟通的关键是要承认差异,了解差异,理解差异,接受差异。 首先要承认人和人是不同的,组织和组织是不同的。比如不同地域人员的沟通习惯是有差别的,员工进入一个新企业必须先了解企业的文化,了解团队成员,方能融入企业,更好地工作。 然后要想办法了解文化的差异,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近文化,走进文化。案例中微软公司的“丝绸之路”计划,让中国本地员工到美国微软总部近距离了解微软的企业文化,认识产品团队伙伴成员,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工作,一起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工作之余一起娱乐,是了解文化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提供员工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员工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公司沟通的效率也得到提高,也给组织带来了积极的文化影响,比如中国微软就出现了会议文化的改善,不再只是一言堂,不再认为直接的沟通是“咄咄逼人,很不友好”;组织中出现了更多的互助现象,因为通过跨文化的交流,大家“像是朋友,彼此之间多了一条感情上的纽带。”这些对于企业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另外,据我所知,微软还有一个“马可波罗”计划,让美国员工到中国来交流,其实目的都是一样。同时,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还要学习微软细致的管理。为了达到“丝绸之路”计划的目标,让中国员工更快更多地了解微软美国公司的文化,微软公司有很多具体的做法,比如设定具体目标,每天必须要结识5个当地的朋友;安排导师,给中国员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每一名计划参与者回国之后都要跟所在的团队成员交流和分享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和收获,让更多的员工了解微软美国公司的文化等,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