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颠覆”,因为,中国平安彻底改变了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
□文 缥缈
3月5日,在深圳进行的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上,中国平安(601318.SH)再融资方案以92%的赞成率“过关”。 根据公司公告,大会现场投票及网上投票,其最后赞成率为92%,6.22%反对,其余为弃权票;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投票比例为93.1958%赞成,5.6191%反对,1.1851%弃权。 对于平安本次融资,市场的相关评论已经很多,除去融资的规模巨大之外,专业性的问题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平安为什么要用股权融资的方式,面向普通流通股的股东融资?二是在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发展结构之中,保险类金融企业的市场定位到底是什么? 但是在股东大会上,上述问题基本上一笔带过。而很高的赞成比率,说明中国平安这个企业,其当前的流通股股东们,或者说在二级市场上持有中国平安股票的投资者们(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均已被其在高位套牢——有位当天恰好在场的机构朋友对我说,1月上旬,他只是稍一犹豫,也遭此不幸,因而住进了“‘平安饭店’的总统‘套’房”。 这位朋友有10多年的市场投资历史,很长时间之内重仓并且单一持有中国平安,自宣布融资计划以来,中国平安的股票已经跌去了30%,从100元左右跌至70元不到。“跑不掉”、“出不来”之下,他也投了赞成票——除了“赞成”,他还能有更好的办法吗?呵呵。 事实上,任何专业机构在此之前均可算出,在已经过去的2007年,中国平安的投资业务“应有”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增长(这一点有待未来的年报验证),仅以其投资的项目来说,就是极大的“诱惑”。比如,中国平安一系列的股权投资,先后投资于民生、富通、惠理、京沪高铁,以及合并自家旗下的平安银行,这些基本投资项目的收益以及其内在的长线投资价值,早已不容小觑。 平安天价再融资方案得以高票参与,而且居然获得了“通过”,再次证明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市场机构们的“稚嫩”。参会的朋友告诉我说:看来,在很长时间之内,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时段,如果仍然重仓持有中国平安的股票,你就必须作好如下思想准备——你得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反复地对你的股东或老板解释,他们的钱为什么“缩水”如此之快,如此之多。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评价本次“临时股东大会”——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颠覆,因为,中国平安彻底改变了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 在网游世界里,对于一款正宗的游戏,玩家们通常可以容忍存在(并且经常接触到)一些由玩家们主动“DIY”出来的“恶搞修改版”,比如流传已久的《变态马里奥》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些毫无规则可言的“恶搞游戏”里,隐藏的各种“冷着”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游戏的制作者们做不到的。若想在这种“无规则”的游戏中通过一个关卡,往往要付出超过正常成本数十倍的各种代价——看到那些“游戏达人”,可以将游戏玩家中的“强力BOSS(大腕儿)”,以超限的“打法”整得狼狈不堪的时候,真正的玩家,或者“强退”,或者痛下杀手,连根“斩仓”。 众所周知,在资本市场,股权融资,是企业取得比任何其他形式的资金都更加无法“约束”的途径,所以这种融资市场将其简称为“圈钱”。这是当代企业“来钱”的最露骨、最弱智的手段,不管这个企业将把何种产品或概念推上市,以及如何回报投资者。以我个人而言,我对有能力从容地把这种游戏玩到极致的方方面面,只有佩服,没有意见。但是,我更认定,中国股市中的圈钱游戏还远远没有完成,事情的成败,也不在于融资方对于尺度的“拿捏”——股市不是一场游戏!但当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只是形式上的“股东大会”,绝大多数的市场机构,第一不对本机构的股东负责,第二不对本机构的基金持有人负责,只是一种摆设的时候,那么这种“大股东”、这种“股东大会”、甚至这种“股票市场”,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约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当然了,中国平安从今而后,如果“重拾升势”,它就可以用更加“完美”的事实“诏告天下”,完全市场化的手段也可以“千变万化”,也可以有着各种另类的玩法——只要有这样一间上市公司,拥有某种可以“修改游戏规则”的特权,那么,他就可以随意地操纵市场,并且在他愿意的时候,控制、甚至“欺侮”他的公司股东。 我无意给中国平安融资方案的高票通过预设任何道义上的标准,但规则仍然是必须强调的。我也希望中国资本市场的最高管理层,认真地想一想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以及这样“玩”下去的结局到底会是什么。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作为一个企业,既然选择公开上市,以极低的成本面向慷慨的社会公众进行股权融资的时候,至少也要能够保证对股东做到尽职尽责,对于市场做到尊重有加,绝不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因为毕竟,市场不能没有规矩,游戏不能没有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