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Widget我感觉到,互联网真是个有理说不清的商业环境,使用者根本不管你有甚么经营成本,有习惯于免费享用。 Widget,这个继博客与社交网络之后开始广受注意的新兴名词,目前似乎没有什么适当的中文翻译方法。如果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成“小工具”或者“小玩意”,总觉得有那么点奇怪,也似乎无法说明这个东西的实际功用与影响层面。 国外的博客,特别是使用独立博客系统自行架设的博客网站上,在左边或右边的边栏很容易看到一些花花绿绿的小玩意。有的是漂亮的时钟,有的是精美的小游戏,有的是天气预报,有些是实时滚动的新闻。这些占用版面不大但功能众多的小玩意,就是Widget。 何以这些Widget比较多的出现在自行架设的博客网站上,而不是使用在博客服务供应商的博客上?因为有许多博客服务供应商不开放在博客上使用Javascript代码,而Widget都是需要内嵌Javascript代码在博客上才能运作的。 此外,设置Widget需要一些的技术知识,普通网民要搞懂如何在自己个人博客上安置Widget需要不少学习。而自行架设个人博客网站者,大半对技术较不陌生。此种困难度虽然形成一些障碍,但并不妨碍到Widget在国外互联网的普及,提供Widget服务的网站依然大量出现。 Widget在国内没那么火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国内互联网环境并不容易让一般网民独立架设博客网站。在美国,从申请域名到租用主机到启用系统与支付,全部能在线完成。第二,国外很多博客服务供应商也开放内嵌Javascript,更加大Widget被应用的可能性。 Widget网站经营者提供各种功能的Widget,网民如果想将这些小玩意放置到自己博客上,就把相对应的Javascript复制拷贝到自己博客上。当博客页面被浏览的时候,代码会被执行,到原先提供Widget的网站上去截取相对应的Widget之后,传送到这个页面上显示出来。 这就是Widget的执行原理。经营Widget服务的网站就好像大型的仓库一样,有人来电话叫货就把货送出去,最终货品陈列在街头巷尾的商店货架上。问题是,仓库本身并不会有甚么人去逛。于是这形成了一个经营上的问题:Widget服务供应商的网站本身没甚么流量。 流量都到成千上万的博客网站上去了。Widget服务供应商的带宽成本全部用在输送Widget到大小博客上。妙的是根据我自已经营Widget服务的经验,排名前30%的博客,其“叫货”次数占全部次数的90%,与传统的“80-20”法则相接近。
![get werid little mix idget经济初探](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21289616611.jpeg)
这个小玩意功能是显示他被摆放的博客网页上,其Alexa排名或者是Google的Pagerank数字是多少。经营半年一共有大约2万个网站在使用(全盛时期达到6万,之后因为开始导入营利模式,流量大减剩下三分之一),每日Widget输送量达到20万次。 这种偏向小众的Widget可预期本来就不会太多网民使用,有20万的日输送量还可以。关键是这网站本身访问量极低,每天PV不到1000。原本“仓库”就没法期待有太多人来逛。问题是经营这样一种新兴应用要靠甚么赚钱?带宽成本可是很扎实的每月开销。 这真是个有理说不清的互联网商业环境,使用者根本不管你有甚么经营成本。实际上由于目前浏览器默认会阻挡弹窗广告,导致每日20万的输送量只有10%会弹出广告。由于担心广告过于扰人,系统设定成每次不管浏览博客多少页都只会弹一次广告窗,这也影响到收入。 鼠标移到Widget上面才会出现广告,这种方式虽然比较不扰人,但是每天鼠标会移过Widget上面的盖率只有1%。收入不足以支撑网站运营。 我对于Widget的营利模式仍在探索当中,但随着社交网络服务蓬勃发展,由Facebook带头都在朝向OpenAPI的路子前进,未来Widget的发展也会从博客上继续扩张到社交网络服务上。怎么帮这个新兴服务找营利模式,也就变成很有趣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