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三鹿”奶粉事件让国产奶粉大受其伤。笔者在一家大型超市亲眼看到,国产奶粉几乎无人问津,婴儿家长纷纷转向进口奶粉。原因很简单,国产婴儿奶粉“中招”三聚氰胺,涉及厂家达22家之多,几乎囊括了所有知名品牌。而进口奶粉目前检测则全部合格。 表面上,国产奶粉无不“鹿”死于三聚氰胺。添加三聚氰胺据说已是一个行业潜规则,利欲熏心的不法奶农以此提升牛奶的检测品相来换取好价钱。但是,正如俗话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不是厂家为过度追逐利润而只顾扩大生产却放松了质量检验,也不至于没有拒三聚氰胺于厂门之外的能耐。据报道,三鹿方面事发之前并不是一点也不知情,但是,他们非但没有及时闻警而动,反而千方百计掩盖事情的真相。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有助纣为虐之嫌。此外,免检制度显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这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国产婴儿奶粉并不是失败在相对落后的检验把关技术,而是失败在为食利者谋的制度。 几乎在国产婴儿奶粉“中招”三聚氰胺的同时,中国股市也发生了银行股集体跌停事件。把银行股的暴跌仅仅归咎于不对称降息的负面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致命之伤其实来自公允价值的雷霆一击。 七大上市银行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大洋彼岸由于雷曼兄弟的破产所引发的一场金融海啸,显然并非一种偶然的异数。最早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的是一向被视为最为稳健的赚钱银行的招行,让人不由得大吃了一惊。孰料更惊人的消息还在后头。据相关银行自报家门,工行以1.518亿美元雷曼债券名列榜首,其次为中行7562万美元,兴业银行3360万美元。建行、交行、中信银行等还在统计核实之中。 其实,这里所涉及的都只是因雷曼兄弟的破产而有可能成为不良资产的那部分美国债券。而中行持有的美国次级债券账面价值,最高的时候曾高达106.33亿美元,经过去年四季度择机处置了部分风险较高的美国次贷债券以及相关债券并计提减值准备12.95亿美元,2007年末仍持有49.90亿美元债券余额。这部分债券虽然据说评级较高,但其公允价值显然又将随着紧跟次贷危机接踵而来的“两房”危机的爆发而再度遭殃,7562万美元雷曼兄弟债券或许不过是抢先戳破麻袋的一枚较为尖利的锥子而已。
![不知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514320362420.jpeg)
如果不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两房”危机在更多地暴露出其深层次的经济矛盾的同时也深刻地暴露出了公允价值理论和实践上的诸多缺陷的话,那么,美国债券,尤其是其中一向评级较高的“两房”债券包括雷曼兄弟债券,在我国上市银行的定期报表上显然本来是打算列为光彩照人的公允价值的,何至于沦为需要为之提取巨额减值拨备的不良资产?不过,上市银行面对相当于上百亿的坏账拨备眉头也不皱一皱,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上市前,国有银行的坏账由国家埋单;上市后,上市银行的坏账并没有减少,但是,由于总资产这个母项的大幅扩张,不良资产率被大大缩小。换言之,股市替银行的不良资产买了单。 金融股权重比例的提高据说是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实,毋宁说是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的标志。所谓“金融立市”,在笔者看来,立金融或许是真,至于是否立股市,恐怕还得走着瞧。披金戴银曾经给交叉持股带来过多么令人炫目的光彩,可是,如今大多不是已经随着公允价值的贬值而黯然失色了吗?降息在对大多数上市公司普降甘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带来公允价值贬值之咄咄逼人的寒意。上市银行投资美国次级债上所发生的浮亏,更是一个严厉的警告。 就此而言,中央汇金公司入市让人高兴,但纳税人的钱只救银行而不救整体股市也不免让人在高兴之余倍感失望。发生在中国股市眼前的这场危机与国产婴儿奶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上市银行以及追随者们与其说“中招”于股市的三聚氰胺——公允价值,不如说“鹿”死于这个专为食利者谋的制度。如果一边救市一边还没忘进行利益输送,那么,谁又知道这究竟是谁救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