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张鹏 家化的此次时尚产业升级,也许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实现。“就所有的设想来说,其实再给我10年的时间都不够。”葛文耀如是说。 葛文耀已经在家化干了23年,但是现在是他最“着急”的时候。他的着急不是因为退休,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不止一个员工曾经向葛文耀表达过担忧。“去年有位46岁的员工找我聊天,他说你再做5年退休的话,我都51岁了,万一再过两年家化情况不好了,想跳槽也没有人要了。”葛文耀很清楚这位员工的心思,“我不希望他们再重新去找工作,所以必须趁家化处在好时候,用几年的时间,将业务基础、内部流程、人员结构、管理层、薪酬激励制度等各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在上海家化,工作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老员工比比皆是,这是很多国企典型的特征。但是最近几年,家化的人才来源也在多元化,高层管理团队中有国外和外资企业背景和经验的人已占三分之一。而且,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以前从家化出去到跨国公司的人,有不少表示了“回流”的意向,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外企的高层。 “家化最大的成功之一就是其企业文化。”一位从家化出去到跨国公司做到高层、最近又将回家化的人士告诉记者。前些年,一家本土日化企业拿到了近亿元的投资,扬言要挖家化的科研和营销两个团队,结果一个人都没有挖走。包括佰草集品牌首席设计师袁宗磊等家化的中高层,至今不断都有猎头公司在找他们,并开出数倍于现在的高薪。“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家化,肯定不仅仅是物质的因素,而是一种成就感。另一方面,这也正是葛总的魅力所在。”上海家化市场部总监秦奋华坦言。 葛文耀是个英雄式的管理者,历史上数次力挽狂澜是他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但是真正的影响力还是来自于他的责任感——对企业、对员工的认真和执著。这让上海家化虽然身处国企体制,在收入和待遇上受到很大局限,但是依旧可以以事业和文化吸引一批优秀的员工。 “他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力难免会下滑,而多少会有点固执。”一位家化员工坦言,比如“双妹”这个产品公司很多人有不同看法,觉得走时尚路线并不合适。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影响葛文耀在他们心里的地位——“他作为父辈,很多思想、视野和行动力的确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钦佩。” 其实,具有强烈企业家精神的葛文耀对此也不是没有感到压力,他已开始有意识地逐步分权,以淡化“葛氏烙印”。“因为眼下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必须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起做。”为此,葛文耀给了自己一个限制:一年只能使用两次否决权。 上海家化的时尚梦想是一个再造家化“DNA”的过程,葛文耀希望,家化借此可以拥有能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优质“基因”,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一个领导人。而他也知道,为家化构建未来,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很可能就来自于他自己。“要做这个事情,我们内部需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至少要掉一层皮。”他坦言。

其实,与过去20多年在日化行业的叱诧风云相比,葛文耀职业生涯中的最大辉煌,很可能恰恰就是现在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