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出台新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
作者:曾业松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明确要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坚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同时强调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我们这样一个13亿以上人口的大国,尤其是在过去的粮食紧缺时期,看重的主要是粮食生产和供应安全,确保所有的人都能有饭吃。因为如果发生大面积粮荒,危及的不只是农业,而是整个国民经济;受影响的也不只是农民,而是整个国家的公民。现阶段我国每年净增800-1200万人口,需要新增粮食50亿公斤左右。今后要以日益减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对农产品生产和供应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近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结构性、恢复性、阶段性上涨,给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为了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去年相继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都一再强调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可见农产品问题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是如何落实这些政策措施。我想从中国实际出发,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尽快健全和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我国虽然长期都强调支持农业,但对农业一直采取索取机制。即使有所支持但也力度不大,政策措施也不完善。所以农业得天不独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农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且实行以补贴农业为目标的新重农政策,这是党的政策的重大转变。现在中央决定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在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幅度”三个字。过去几年的一号文件都强调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先后用过“三个强化”、“三个高于”、“三个增量”等概念,但是新的文件强调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用的概念是“三个增量明显高于”。也就是说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往年,甚至是成倍增长。此外,我们看到中央还将加快推进农业投入立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构建更加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特别是强调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改进投入方式和途径,把相关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形成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毫无疑问,以上这些都将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认为重点应做到“四个狠抓”,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时要重视路、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当然,我们不仅要明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要明确应该怎么抓,切实抓出成效。 第三、建立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要在立足国内方针的前提下,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确保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要支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要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特别是要加紧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完善农产品吞吐调节机制;建立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 第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农产品生产供应的客观需要。针对目前农村科技推广越来越难的状况,国家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提升农业创新能力;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针对农民生产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的状况,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而且成为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话题。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影响农民和相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针对上述情况,去年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专门讨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非同小可。 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既包括生产、供应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是有区别的,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生产、供应安全,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所需要的足够农产品,是农产品数量供给和保障上的安全。讲的主要是供需平衡。评价指标主要是产量水平、库存水平等。农产品的源头来自农业,因此关注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主要是关注农业问题、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问题。质量安全要保证农产品生产、加工、食用时不会损害消费者健康,是农产品品质要求上的安全。它要求农产品无毒无害,健康营养。评价指标主要是理化指标、生物指标、营养指标等。质量安全不仅对农业生产提出生态化、标准化等一系列要求,而且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市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无法回避。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也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要重视粮食安全,也要重视食品安全、食品科学、食品健康。 有必要加以说明的是,食品安全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食品安全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所不同。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所关注的主要是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既包括有效供应问题,还包括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所引发的问题,如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非法生产经营等。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则包括上述全部内容。 如果从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一是内涵不同。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它杂粮。而食品要比粮食更为广泛,包括谷物类、糖油类、瓜菜类、水果类、畜禽类、水产类等。二是产业范围不同。粮食生产主要是种植业。而食品生产主要是加工业,并面向整个国土资源,以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为基础,由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强调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既包括农产品生产安全,也包括加工经营安全;既包括粮食全,也包括食品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 总之,我们不仅要生产数量足够的粮食,而且要稳定供应健康的食品。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明确提出的,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这就表明,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安全,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也就是说,必须从农田到餐桌,建立全过程的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