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钢集团,围绕各种工艺废弃物资源化治理,一条产业链条已清晰可辨。
撰稿·王克群
笔者最近参观济南钢铁集团,一进工厂后院,便看到十余个大鱼池错落有序地排列着,池子里养着罗非鱼、白鲳鱼、锦鲤、蓝鲨、锦鲫等,颜色各异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堪称济钢一大景观。陪同参观的济钢负责人说,“养鱼的水全部取自炼钢炉,经冷却后循环进入鱼池。”这些鱼池每年产鲜鱼5万公斤,而且都被作为一项福利,发放给济钢职工。 利用炼钢炉冷却水养鱼,这只是济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雕虫小技”。而优化冶金工艺过程能源配置,利用节余的副产煤气实施燃气-蒸汽联合发电,堪称济钢之“大手笔”-该项目可谓开了世界之先河。 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比常规煤电机组效率提高50%,年发电量9.9亿千瓦时,可使吨钢可比能耗下降50千克标煤。到2007年,济钢集团再上6台燃气-蒸汽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34亿千瓦时,使得济钢集团80%的用电量实现了自给。一般来说,冶金行业的用电量占社会总电量的10%,济钢电量若实现自给,对缓解“电能危机”的意义非同一般。 据了解,能耗、物耗占钢铁产品总成本70%以上,在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成本大涨的背景下,要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立竿见影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资源。而钢铁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源于能耗、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钢铁行业并非‘夕阳产业’,其生产流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回收潜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污染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济钢人说,基于这一认识,集团开始了“挖潜增益、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清洁生产——提高能效物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 循环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创新型经济,必须从技术上突破。近年来,济钢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先后投入7亿多元资金,开发清洁工艺技术90多项,形成专利6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0项。而清洁工艺的开发应用,为济钢产品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济钢先后研制开发了X52、X60管线钢、JG590高强度钢板等清洁型新产品,实现了由普碳钢材为主向品种钢材为主的转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济钢集团,围绕各种工艺废弃物资源化治理,一条产业链条已清晰可辨——钢渣、各种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等返回烧结作原料利用,对不可返回利用部分,则向外延伸产业链,培育新型非钢产业。比如,生产微晶玻璃、矿棉、新型墙体材料等。 济钢负责人举了个小例子。去年一年,济钢一共消化了340万吨固体废物,创造了1.8亿元的利润;通过环保设施,还收集含铁粉尘、焦粉等各类除尘灰将近80万吨,带来收益1.2亿元。吨钢综合能耗和耗新水量提前16年达到2020年的行业标准。 济钢过去是个“鼎鼎有名”的污染大户。10多年前,由于严重的烟尘粉尘、废水污染,废渣堆积如山,它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曝光;10多年后,济钢却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的正面典型,上了央视《焦点访谈》。“判若两人”的变化从何而来?先看看这样一组数字:10年中,济钢总共投资41.94亿元,累计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178项,占10年技术改造投资的1/5,相应产生的经济效益20亿元。 过去焦化厂湿法熄焦,水和热量都冒了烟,还污染了空气,焦炭的质量也受到影响。济钢专门投资建设了国内第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法熄焦设施,工程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投资额仅为全套引进的1/4。通过热能发电、节水、改善焦炭质量,年创经济效益5500多万元,同时也打破了干熄焦技术由外国垄断的局面。 济钢的地下水开采量一度占到济南市工业用水总量的1/6,而且每天排放10多万吨污水。济钢对用水工艺实施“分质供应、分级处理、梯级利用、小半径循环、分区域闭路”改造后,工业水复用率达到97%以上。钢厂还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站,日处理生活污水7200吨。 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济钢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济钢的经验值得推广。(作者单位为济南市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