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互联网新生代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文/罗薇

  互联网圈内的新生代,他们的标志是“80后”:

  戴志康,1981年生,康盛创想首席执行官。戴着眼镜,肤色偏黑,看上去朴实。

  李晋吉,1980年生,无限新空首席执行官。浅色衬衫配深色西裤,在四个人当中,最有总裁样。

  茅侃侃,1983年生,Majoy创始人。说话带着浓重的京腔,看上去更像中学生。

  赵宁,1983年生,非常在线首席执行官。说话言简意赅,采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同一个姿势,显得成熟而稳重。

  他们年轻,他们直率;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他们缺乏经验;他们做事、说话容易冲动,不计后果,不留余地——但他们很真实。他们是浮出水面的互联网新生力量。他们的故事刚刚开始……

  戴志康:互联网,我就做到35岁

  “看了理论之后,不去做,我就觉得很烦。”戴志康的动手能力从小就强

  坐在《新财经》记者对面的戴志康,戴着一副眼镜,典型的理工科学生形象,肤色黝黑,看上去很朴实,但言语中偶尔也会带出一丝“匪气”。

  他做事喜欢简单,不喜欢虚假功夫。他说:“社会太浮躁,很多人要么吹牛,要么装相,有时装得还挺像个成功人士的。”

  戴志康自认为是个电脑天才,别人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他几天就搞定;他参加计算机比赛,没有教材,靠临场发挥,就能拿个第一。但显然,初战商场,戴志康的表现远不如他在赛场游刃有余。

  什么时候才能挣钱

  戴志康自小动手能力就很强,他不喜欢空想,“看了理论之后,不去做,我就觉得很烦。”

  小学期间,有一次,他无意中翻到一本书,书里讲了怎么做电台。戴志康来兴趣了,他要照着书自己做一个。还真做成了。居然在家里的收音机里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戴志康兴奋得对着自己做的电台大喊大叫。他又想,如果把电台的功率加大,声音是不是可以传得更远?他开始了新的实验。结果,住在半公里外的舅舅在家里的收音机里听到了戴志康的说唱。实验成功。

  2000年,戴志康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他发现大学生活很乏味,要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无聊还是无聊,什么都没有学到。”

  2001年,戴志康参加了校网页设计比赛,获得了第一名。这一成绩让他对编程燃起了热情。他搬出了学校,自己租了一间小屋,开始琢磨编程。他旷课、不参加考试,除了吃饭、睡觉,互联网是他生活的全部。在网上,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并慢慢对能够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产生了兴趣。

  2002年,他开发出了一套能够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软件开发出来后,就挂在网上,免费让别人使用,他没有想过收费。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找戴志康做一个软件。完成后,给了他一笔开发费用。戴志康这才发现,原来做软件是可以赚钱的。于是,他把自己设计开发的软件进一步完善,从2002年底开始收费。

  开始,销售情况并不好,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转机出现在2003年。一个想做BBS社区的香港人在网上找到了戴志康,要买他的软件。之后,不断有人向他购买软件。戴志康看到了希望。他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新版本,销售收入开始逐月增长。

  一边上学,一边挣钱,戴志康的日子过得也算逍遥。

  2004年,戴志康毕业了。他拿着自己大学期间做软件挣来的30万元来到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康盛创想,专做社区软件。然而,现实与梦想相去甚远,30万元消耗殆尽,他没挣到一分钱。戴志康无数次想到了放弃,“做了那么长时间都没赚钱,太郁闷了。”

  戴志康说自己不是一个容易自我怀疑的人。但那时,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事做着还有什么意义?什么时候才能挣钱?”

  一通牢骚之后,该忙什么,他还得去忙什么。

  风投垂青,天上掉馅饼

  戴志康选择了继续。他的想法是:已经投入了那么多心血,如果放弃,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遇到麻烦,轻易就放弃,他担心自己的人生永远达不到心目中的高度。“让迷茫和恐惧战胜你,是一件特不好的事情,我不想给自己留下坏影响。”

  投入多,产出少,资金越发拮据。找风险投资,戴志康也想过。但只有七八个人的公司,简陋民宅里的办公室,要是能拿到几百万美元,那真是天上掉馅饼了——戴志康不敢奢望。以至于“馅饼”真的砸向他的时候,他表现得也很谨慎。

  为什么投资人会关注到不起眼的康盛创想?这得从2002年说起,那时,这位投资人还没有做投资,他所在的公司向戴志康买过Discuz软件。他当时就看好戴志康和他做的软件产品。做投资以后,他很自然就想到了戴志康,希望能给他投一些钱。

  机会来了,戴志康心里暗暗盘算。但转念一想,他告诫自己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算合作不成也可以学习一些经验,“我根本没抱着一定要怎么样的心态。”

  尽管很多社区都使用Discuz软件,但在投资圈里,知道Discuz的人并不多。戴志康给投资人描述了公司的发展计划:要从单纯的做软件产品转变为侧重软件服务的公司。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投资人认可。2005年底,华登国际向康盛创想注资100万美元。

  在合作过程中,戴志康也碰到了难题。首先,他法律知识懂得很少,一些法律文件让他很头疼,“说实话,那个合同看起来真的很烦,大约80多页的内容。”投资人特地给他介绍了一个律师朋友,律师用业余时间帮他看,看完了改,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当时确实晕,那个东西一点都不懂。还有就是语言障碍,很多英文条款不知所云。”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

  环顾四周,已经有一批竞争对手倒下了。对于自己还能够在这儿站着,戴志康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他说:“这并不能证明我比他们好多少,只能证明同样的机会他们没有抓住。”

  再做七年转行

  普遍认为,工作经验不足是“80后”做企业的短板。对此,戴志康并不认可,他认为做互联网不像开餐馆:开餐馆,十年前的经验,你今天照搬过来一样会受用,因为现在和过去差异不大。但做互联网,十年前的经验现在拿来就是一张废纸。“做互联网,原来的经验反倒会成为包袱。”

  戴志康体会最深的是编程技术更新的速度之快,“过去用的技术程序,今天一个也看不到了。”他对互联网的认知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对于未来,戴志康有着清晰的计划,这让记者很意外。他表示:网络只是他这几年的营生,“再做七年,做到35岁。”“然后呢?”“把公司让位给比我强的人,有时间出去旅旅游,做个天使投资人。”戴志康笑言自己已经把50岁以前的事情都规划好了,到什么时间干什么样的事情,“我对未来一点都不茫然。”

  按照戴志康的说法,到他35岁时,他的公司已经十二年了。如果到那时公司还活着,应该是一个很健壮、很成熟的公司了。

  乐观的同时,他也表示不可预测的事情很多。企业也是有生命的,正如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得病一样,企业的发展也很难预知。

  “我不想证明自己有多成功,我只想证明自己能走多远。”戴志康希望能走到尽可能远的地方,走不动的时候自己就会停下来。

  创业,他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怎样从“1”到“10”,从“10”到“50”?戴志康明白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挑战很大。

  他一直用爱迪生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大家都想弄出个发亮的东西,只有爱迪生成功了。他反复琢磨,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钨丝。爱迪生的成功靠的是多思多想,执著去做,坚持不懈。”“你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你做到的,别人未必能做到。”这是戴志康的信念。

  李晋吉:“熬”到3G成熟的那一天

  两次创业,一次已经失败,这一次又将如何?李晋吉还在等待

  浅色衬衫搭配深色西裤,一副金边眼镜。李晋吉的装束,最符合首席执行官形象。

  1998年,刚踏进大学校门,李晋吉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拿着之前帮别人攒电脑赚的钱,与室友一起开了一家小灵通软件公司。当时小灵通业务还不成熟,公司没坚持多久,就关门歇业了。

  如今,李晋吉正在第二次创业路上,他选择的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行业——3G。这一次,他又能坚持多久?

  义无反顾投身3G

  2002年,李晋吉大学毕业。他应聘到TOM在线,在无线部门负责3G方面的业务,主要负责与香港和记黄埔的一些项目往来。这是他第一次接触3G。他很快意识到3G是一个全新的、很有市场的东西。他萌生了自己单干的想法,但很犹豫。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开始的好时机”,所以迟迟不敢下手。在当时,3G市场还很不成熟,至今也是。

  一天又一天,李晋吉继续着他的打工生活。有一天,他发现有些手机(有说法是2.5G手机)已经能够使用3G手机的部分业务了。这一发现让他坐不住了,他决定在运作中等待市场环境的成熟。

  2004年年中,李晋吉辞了职,自己投资成立了北京无限新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支持手机用户上网的3G泡泡网。办公室是一套租来的商住两用的房,只有几十平方米,员工不足十个,李晋吉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公司成立了,但做什么业务,李晋吉心里没有谱,因为没有类似的网站可以效仿。想来想去,他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针对可以涉及的业务,一个一个去试。

  半年时间,从手机杂志、手机游戏到图铃下载、虚拟社区……李晋吉尝试了所有能在手机上使用的功能。经过比较,李晋吉发现虚拟社区的人数增长最快。就从虚拟社区做起——万里长征,他迈开了第一步。

  现在回忆起来,李晋吉告诉记者,当初并没有不知所措,“只是用全部心思去想,怎样才能找到更好的盈利点,第一时间把公司撑起来,让公司开个好头。”

  做中国的德娜

  进军无线互联网是需要勇气的,大环境不成熟,除了投入,就是等待。无限新空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3G最发达的国家,这里成了李晋吉汲取养分的最好地方,飞日本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好几次,他走在日本街头,看到人们拿着手机尽情上网,心中就涌起一股干劲。他曾想把日本的3G模式照搬到中国来。后来他发现,大多时候,这种经验在国内并不适用。运营商不开放端口,国家政策滞后,让市场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没有市场,一切都是空的。

  李晋吉告诉记者,采访结束后,他又要飞日本,去拜访一家日本公司——德娜。据他介绍,德娜与无限新空的业务模式基本一样,它已经做了五年,现在是一家上市公司,每年盈利1亿多美元。公司虽然不大,但成长非常快。

  一旦中国3G开闸,无限新空就是中国的德娜。这是李晋吉坚持的动力。“就算五年,我也要等,我们做的就是长线的打算。”

  对于3G,李晋吉铁了心。

  茅侃侃:赚钱没那么容易

  咖啡越喝越多,越喝越没用。年纪轻轻,茅侃侃已经感觉到心累

  由于没能及时从睡梦中醒来,茅侃侃比预定的采访时间晚了整整半个小时。媒体大肆宣传的“只有初中学历、身价过亿”的茅侃侃,在记者面前,就是一个脸上还带着些倦意的大男生。

  茅侃侃告诉记者,他现在做的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项目,是将“软件开发”与“线下娱乐”相结合,开发出的真人实景数字游戏,取名MaJoy(Majoy=Magic&Joy,魔幻+快乐)。即通过软件开发游戏,然后把网络游戏搬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参与者从网上购买运营商提供的特殊电子装备、服装以及电子化道具等设备,实地体验游戏。

  在石景山雕塑公园的真人实景数字游戏场地,是MaJoy的第一个游戏场地,已经建成。茅侃侃希望把它复制到全国每一个城市。

  21岁正式创业

  2004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六年以后,茅侃侃正式创业。

  那年,他21岁。他遇到了一个曾经合作过的国企老板,他把在心里闷了一年的想法说了出来:把网络游戏搬到线下,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但用实景、由玩家实际扮演。他的想法产生于之前玩过的一款手机游戏。这一想法立刻引起了对方的兴趣。于是,双方合作成立了时代美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茅侃侃以智力入股。

  从项目确定到规划、设计、测试,茅侃侃说不清楚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头两月感觉有点理想,脑子里常常在想,这个事情做成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想到运营后的情形,他常常窃喜;当面对需要解决的无数问题时,他又会郁闷到接近崩溃。“需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刚解决完这个,那个又蹦出来了。”

  正式运营之后,恼人的事情还是不断,恶意竞争随即而来。有人举报他用了仿真枪,尽管他没有。“我不愿意看到那种龌龊的竞争,背后捅刀。”茅侃侃有些情绪。

  还能忍多久

  茅侃侃现在的境地有些孤立无援,没有可以参照的范本,只能自己去摸索。“肯德基还能找着麦当劳,他开哪儿我开哪儿;现在是我开哪儿,人也开哪儿。”

  真人实景数字游戏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茅侃侃是通过在国外的朋友了解到的。但他没有完全克隆,“和互联网一样,洋鬼子的东西到了中国就歇菜,只能做变通。”

  对于中外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的差异,茅侃侃喜欢通过切身体会来理解。

  晚上去夜店,他发现Block8总是外国人特别多,没有几个中国人,朋友也觉得那地方没什么好玩的。但是,Cargo和Banana情况就不一样了,那里的中国人很多。

  公司至今还没有盈利,茅侃侃说,没有哪个公司一开始做就盈利的,“钱可没有那么容易赚。”据他乐观估计,5月份,MaJoy就能实现单月盈利了。他现在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在短期内发展更多的玩家。

  茅侃侃的现状,可以用两个字描述,“忍着”。但他也很享受这样的过程,“明知道开两个月就要死,还不如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记者留意到,在MaJoy名片背后,印有这样一句话:MaJoy,it´smyjoy!乐在其中。

  茅侃侃说,如果一年之后他不在这儿了,只能说明他坚持不住了。

  赵宁:我不会永远小规模

  大二那年,赵宁休学创业。发展至今,公司仍很脆弱。对此,他很清醒,但并不甘心

  赵宁是四个人中唯一做硬件网站的。硬件网站就是专门介绍硬件行情、价格变化等信息,并发表一些有关硬件技术的文章。网站的盈利主要靠硬件厂商的广告。大二那年他休了学,投入全部精力捣鼓起自己的网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

  休学创业

  赵宁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脑。和一般孩子不同的是,他对电脑游戏不感兴趣,而是特别喜欢摆弄硬件。电脑坏了,一开始请别人来修,每次修的时候,他都会站在旁边看着,并把别人修电脑的过程记在本子上。看了几次以后,他就能自己上手了。

  初三那年,他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由于对硬件感兴趣,他经常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一些关于硬件的文章。后来,他干脆把个人网站改成了一个专业的硬件网站,在网上介绍一些硬件行情,发表一些探讨硬件技术的文章。

  当时,有些硬件网站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像中关村(爱股,行情,资讯)在线、小熊在线等。赵宁也开始想如何让自己的网站商业化。

  进入大学以后,赵宁正式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他召集了四个同学,隔两天去趟中关村,搜集几条硬件行情。后来发现这样做根本不行,因为平时要上课,时间太少,搜集的信息太少,很少有人会关注。

  硬件网站的广告主就是硬件厂商,而硬件厂商的数量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谁先进入,谁就先得市场。“我做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是红海,再不做就没有机会了。”赵宁分析,市场给硬件网络媒体留下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马上占领,恐怕就没有机会了。他越想越紧张,紧迫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想到了休学。

 80后:互联网新生代
  大二那年,赵宁选择了休学。

  说到当初周围人的反应,他很庆幸,大家都很支持他,包括家里人。他说:在感谢创业伙伴的同时,一定要加上自己的妈妈。

  从小厂商入手

  正式创业初期,赵宁的主要工作就是拉客户。为此,他没少挨白眼。好不容易,找到厂家,他们的答复通常是“你太小了,你们网站太新了。”有好几次,还没等他开口,对方就已经骂骂咧咧地走了。

  公司成立了,不能一个客户都没有呀,赵宁心里直嘀咕。他决定先从小厂商入手。他和同事开始从附近商场促销的宣传单里做文章,他们找了几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决定去碰碰运气。

  这步棋看似走对了,终于谈成了两家。生意谈成了,但利润却没有,还得倒贴。赵宁开出的价格是每月400元广告费,还是网站最显眼的广告位,而一个月的成本就得1万多元。更背的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就连这样的小客户,他们都没有再拉到。

  再这样下去,公司将难以为继,更别说什么长远发展。

  赵宁琢磨必须找大厂商。大厂商看不上怎么办?他想通过免费测评的方式来吸引大客户,和大客户免费合作。

  决定以后,公司所有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打电话,不停地打电话。但是,效果并不显著,“我们的网站太差了,厂商大多看不起我们。”提供免费评测这一招不灵,但他们已经别无他法,只能强攻。

  赵宁一边和其他硬件网站交换友情链接,一边逐个研究大厂商的情况,当时整理出来的客户资料有几百个。清理出一批客户以后,他们继续挨个打电话。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几家公司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愿意做免费测评。

  三四个月以后,赵宁发现公司的电话频繁地响起,电话咨询的厂商渐渐多起来;网友的反馈也逐渐增多,对网站评价越来越高。

  时机到了,赵宁开始主动出击谈一些大单。当年9月,公司实现了盈利。

  走老路就是死路一条

  无论是在赵宁之前,还是在他之后进入这个行业的,已经有不少人失败而归了。之所以自己还“活”着,赵宁将之归结为卡位准确。他说,这个行业讲究的就是排队,或者说是论资排辈,“我的位置站得比较好,准确地站进了最后一梯队。”赵宁总结道:要了解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做事不能盲目,不然,很快就会被其他人替代。

  赵宁说,这个行业越来越不好做了。“冯军之所以叫‘冯五块’,就是因为他一百块钱进的机箱加五块就卖,能保证立即结账。现在的运作不一样了,一百块钱进的东西五十块钱卖,都可能拖着不给你钱。”

  美格曾经是他们的一个客户,推出19英寸液晶电视,售价1199元。行内人都知道,这样的价格连成本都不够,就是卖一个赔一个,但还是得“赔本赚吆喝”,撑销量。有一次,赵宁去南方见一个显卡厂商,同样,产品成本100元,售价99元,就是为了砸市场。市场的混乱给网站选取信息增加了难度。

  赵宁非常明白,按照原来的老路走,一定是死路一条。所谓老路,就是像“滚雪球”那样,慢慢积累客户资源。他一直在探索新的方向。

  有一次,一个厂家新出了一款电脑硬件产品,外面带有玻璃涂层,开始定位家用,销量一直不好。厂家找到赵宁,希望他能提一些好的建议。赵宁仔细研究了产品设计,发现问题出现在产品定位上,他建议改走网吧,效果果然不错。后来,这个厂商成了赵宁网站的广告客户。

  这给了赵宁启发。给厂商专门设计产品定位,成为公司近期的一个方向。比如,不耐划的东西不要推荐给家里有宠物的人等。

  对于公司目前所处的位置,赵宁心里非常清楚,“我是属于低级别的。”他说: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考级一样,考四级就是四级,别人考几级跟你没有多大关系。大家都凭实力发展,发展到哪个级别就是哪个级别。他一再强调:“能把网站发展成什么样,是要靠自己的。我不会永远是小规模。”

  评论“80后”该发力了

  本组文章报道的四位“80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互联网作为自己的创业金矿,这也是一大批“80后”的选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互联网给他们带来很多乐趣,也让他们发现了无限可能。

  近来,有关“80后”的讨论很多,包括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做事风格,甚至是衣着装扮等。其实,无须大惊小怪,因为他们的时代就将来临。

  只不过大家在讨论时,暗含的潜台词是:他们应该还是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是温室长大的一代,是宠儿。但事实并不尽然。

  无论是戴志康、李晋吉还是赵宁、茅侃侃,他们的成长道路也许平坦,但创业路并不平坦。他们失败过,现在也不能算成功,他们仍在坚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乐观中坚持。当然,因为缺少经验,管理是“80后”的硬伤。

  有人批评“80后”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他们在外界社会与内心世界的夹击下,矛盾过,迷茫过,不知道是该听从内心声音,还是屈从社会规则。他们也许还在彷徨,但彷徨不是“80后”的“专利”,每代人都有过彷徨的时候。

  “80后”看似没有“方圆”,但不能否认他们有规矩,他们是更有市场意识的一代。他们希望付出一分就有一分的回报。

  在“80后”中,年龄大的也快三十了。三十而立!是他们尝试承担责任的时候了,是他们发力的时候了。一代人如果没有声音,才更让人担忧。他们毕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80后”已经大步走来,不只在互联网。社会不该忽视,更不能漠视,而是有必要、更有责任给他们以机会。给他们成长的机会,包括摔跤的机会,也为他们敞开成功的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6793.html

更多阅读

告诉80后:什么叫做拨号上网

告诉80后:什么叫做拨号上网2007年6月25日,星期一 由 老凉 发表没有网络,就好像人们没有食物一样,变得没有力气。没有网络,就好像世界失去阳光,一切都暗淡下来。没有网络,我老凉也不会在这里摆活了……

80后:我们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

系列专题:研究80后80后可能是挺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不是说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文/徐淑妮生于80年代的职场人,他们玩着电动玩具,听着四大天王、小虎队的歌,看着《流星花园》、《浪漫满屋》,一路走来。他

写给80后:不要失望,你的时代终将到来

系列专题:研究80后你还在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倒霉蛋吗?或许是吧,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职场主力军的80后来说。当80后成为一个名词的时候,似乎就一直处在批评之中。“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

互联网教育创业者大会 80后互联网创业者有啥要注意的?

系列专题:研究80后中国互联网在过去十年间创造了丁磊、马云、马化腾等传奇人物的财富神话,而目前电子商务和3G的火爆,使得未来十年成为创业者的又一次大好时机。越来越多拥有激情和梦想的80后涌进该领域,想象着一夜暴富的神话。但大多

赢在80后:web2.0时代的员工管理

系列专题:研究80后《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尽管初入职场,但却表现得最不敬业。而且多数管理者表示,面对80后他们有些手足无措……   的确,当今世界的管理理论诞生时“80

声明:《80后:互联网新生代》为网友骨旳疼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