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结合”是一个历史的命题,长虹在路上继续求解
□实习记者 吴丽
和近几年营销与整合大开大阖的海尔、美的、创维等家电企业相比,“市场高手”长虹似乎沉寂了不少。现在,一个新的动作又将人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在原国防科工委和四川省政府大力支持下,4月29日上午,由长虹集团组建的四川电子军工集团在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宣告成立。中国军工电子的又一艘“航母”正式起航。 长虹集团董事长赵勇对《商务周刊》表示:“军工产业是长虹又一个战略性的板块。这次重涉军工,希望在增加长虹实力的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长虹前身七八零厂成立于1958年,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1972年,随着第一台电视机试制成功,长虹拉开了“保军转民”大幕。历经30多年磨砺,长虹已经形成集数字电视、空调、冰箱、通讯、数码等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尽管已不复10年前的家电霸主地位,但长虹仍是中国军转民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而今重振军工,长虹意欲何为?“纯军工的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长虹和他们合作能形成多赢的局面。”长虹集团企业策划部部长何克思告诉《商务周刊》。长虹所在的西部地区,“一五”和“三线建设”中成为国家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和国防科研与试验基地。这些企事业单位当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电子信息行业。1990年代以来,军工企业大多面临市场、资金等难题,在军转民过程中,由于体制和思维限制,很多企业用于民用生产的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转化率较低,闲置状况相当普遍。 2005年,中国延续56年的国家军工体制正式开始开放,允许民营资本有序进入,标志着我国军工体制改革凸现出巨大的商机。何克思强调,这次重涉军工,长虹集团充满信心。在激烈竞争的民品领域多年打拼,使长虹集聚了大量的能力。一方面,长虹可以利用成熟军工技术及先进生产资源发展民品产业;另一方面,长虹可以利用民品产业的品牌、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服务于军工课题预研、型号研制及产业化等工作。作为老牌军工企业,长虹希冀以现有的军工研发、生产和品质保障能力为基础,整合四川诸多军工单位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产品战略上看,长虹集团深化军民结合也是一举两得。比如长虹近期加大投入研发的OLED,被公认为未来最具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技术,可以将图像进行放大并虚拟显示在人们眼前几米的空间里。作为民用消费品,它适合消费者随身观看喜欢的视频;而作为军用电子产品,头戴式显示器更是数字化单兵等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信息化装备。 “我们从没有放弃过军工领域,只是过去关注的力度小了。”赵勇强调,以前“军转民”是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今天重新拾起也是如此。 在大公司架构下,长虹集团开始确立电子电器、军工和房地产作为三大产业板块。这三大板块成为长虹新的“三驾马车”,也构成长虹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 军工背景除了是一个企业体现国家责任的鲜明标志之外,也被视作现代企业一个差异化的品牌基因而存在。一些大名鼎鼎的国际企业巨头,比如东芝、松下、诺基亚等跨国巨头,无一例外都具有显赫的军工背景。四川电子军工集团的成立,也让长虹的“军工概念”空前强化,成为长虹有别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