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企业在德国的展区往往被称为“红灯区”,这是为什么?
□文/吴懿
上一期我们讲了前两大漏洞,接下来,我们关注一下国内工业网站和工业企业营销现状。 漏洞三:缺乏出色的工业网站 一个工业企业网站的制作可以简单概括为“风格简洁、系统严谨、内容透明”。但实际上中国工业企业网站在这方面却做得并不好。 风格简洁 以2008年Hannover参展商的网站为例,其中,生产轴承和阀门的共有100多家,三分之一的首页都是Flash动画。这似乎成了中国企业网站建设的惯例。你知道你的访问者能否打开这个Flash页面并正常看到他? 如果企业网站针对的只是中国的客户群,那这个问题可以完全忽略。如果你的网站针对国际客户,那么我不得不提醒你小心。据统计数据,德国企业的电脑带Flashplayer的只有30%。原因很简单,在版权管理十分严谨的国家里,一般每一套软件,按照不同的价格,都有安装PC个数的限制。所以,很多电脑根据使用者所从事的主要工作职能,固定配置。而所有的PC软件安装都是公司统一管理,即使有的软件是免费的,工作人员也不可以自由下载。 所以,如果访问者不能打开你的页面,你的Flash做得再好也是白做。 那么什么时候有必要用到Flash呢?是在产品功能的介绍里,这个才是关键,也是真正对你的采购商有用的地方,同时也体现了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一个简单的Flash、Animation或者一个清晰的VideoSegment,在这里能发挥他的最大作用。 在工业企业,一个数秒的Flash广告完全无法体现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体现,功夫完全在于网页设计制作本身。工业企业网站设计,要有一个标准色系、一个标准字体、一个固定Navigation位置。图片不要多,要清晰,恰到好处。 系统严谨 对工业企业网站,从结构到版面的要求除了严谨还是严谨,有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第一,考虑浏览器兼容性。大部分网站制作者不把这一点放在心上,而在欧洲,浏览器兼容性几乎被写进了所有的网站建设合同里:保证网站在所有浏览器中正常打开。 曾经有过一个做石油资讯网站的中国客户,当初网站在Firefox(火狐浏览器)下几乎无法正常打开。我劝说他们,对方居然说没有必要:“Firefox使用者都是赶时髦的年轻人,年轻人不会买石油。”但从他们的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到,当天就有3个访问者使用了Firefox。我对网站主说:“你今天一共出售了100桶油,其中3桶掺了水。你怎么知道,拿了掺水油的客户就是小客户?即使是小客户,你能对他们说‘嗨!你们对我无关紧要’?” 我们看一组数据:Firefox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4.1%。其中芬兰41.3%,克罗地亚36.5%,德国36.2%,法国22.3%,英国18%。欧洲Firefox普及率最低的国家为荷兰,不过也高达13.3%。大洋洲Firefox普及率略高于欧洲,达到24.8%,世界其他地区Firefox普及率在11.9%至15.1%之间。 第二,SEO是根本。有很多公司,网站建了好久,才想起来要做SEO。这一点其实应该在网站初建时,就找到一个好的服务商系统地考虑进去,可避免将来企业花费双倍人力和物力。而一个考虑了搜索引擎优化的网站,也才是一个成熟的网站。 第三,客户沟通栏目的取舍。中国不少企业网站,首页上又是Feedback,又是Request,又是留言簿,又是Contact,又是BBS。也许企业觉得有必要,可这会让客户会头晕。工业类网站只要有一个Contact就够了,Contact中包含一个详细的联系表格。至于BBS,太不严肃了,1000个你的真正客户中也许只有1个会到那里去留言。而如果公司的工作人员以那里作为同事交流的途径,所有的ID都采用卡通头像,这只会大大影响一个公司的整体形象。更何况有的公司留言簿、BBS管理不善,里面充斥大量的垃圾广告。 内容透明 工业网站内容一定要保证绝对的透明度,包括技术的透明度、资质的透明度、客户隐私维护的透明度以及各类版权法规、企业营业资格、税号和详细联系地址等。半点的马虎都可能使客户产生犹豫,由此你也可能会永远失去他。 漏洞四:扎堆的苦果 先讲几件事: 事件一,前不久,欧洲华人界有件事闹得很轰动,是关于米兰中国人游行。事情是这样的,米兰市中心有一个街区从前都是旧房,后来当地意大利人把这些旧房陆续卖给了中国人,然后中国人在那里集中开起了商铺,逐渐发展成一条街都是中国人的商铺。由于当地的中国人勤劳又聪明,于是个个都挺有钱。俗话说:树大招风。这一切自然就引起了当地意大利人的不满。于是,警察联合右翼组织,逐渐对这个地区施加压力,增设各种各样的限制,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交通工具都不可以进入该区域,只可以步行。而那里的中国商铺都是不仅仅零售,也做批发,这样的限制就导致了所有的商铺都无法正常入货和出货,也就是所有中国人的生计一下子都成了问题。 中国人在国外向来低调,这次居然开始游行,一下轰动各大媒体。但是如果冷静下来仔细想,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人都挤在一个街区开店?且不说产品价格拉不高,外界一旦有打压,岂不全都死路一条? 事件二,上周末和朋友徒步旅行,穿过山谷里一大片草地,这草地明显是有所归属的。我不由感觉很浪费:这么好的地,尽养草了。旁边的德国朋友说:一方面德国农民都是1/3的地养着,种2/3的地,然后轮换,这样长出来的庄稼好;另一方面,农民也不希望种太多粮食,收成多卖价也贱,收入不一定高,再说现在进口的粮食便宜,所以大家乐得轻松一点。 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一个产品多了,价格自然降低。可偏偏中国人总是会忘记,总是见什么好就做什么,一窝蜂地上,结果导致产品价格竞争越来越恶性。 事件三,我走过不少展会,中国内地企业在德国的展区往往被称为“红灯区”。因为这个区域全部使用红色塑料灯牌、红色塑料装饰板,乍看红彤彤一片。每个展台,除了人不一样、墙上挂的宣传板不一样、灯牌上的字不一样,其余都一样。“红灯区”好像一个农贸市场,每个公司就是菜农的摊位,大家一起练摊。糟糕的是,展会单位喜欢把同类产品归在一个展厅。于是乎,菜农们突然发现,我卖萝卜,我的邻家、邻家的邻家居然也都是卖萝卜的,到后来大家就只有比价格。最让这些企业痛苦的是,没有人知道这批菜农分别叫什么,大家都有一个名字“中国供应商,chinasupplier”。“中国供应商”的名字还印在了“红灯区”的小册子上,这几乎使全部的中国内地企业都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近在咫尺的中国台湾展商也有小册子,中国香港展商也有小册子,为什么人家就不叫“某某供应商”呢? 进入“红灯区”的采购者,他的目的不再是仔细了解你,而是和你砍价钱。反正左边不行,右边也可以。不管采购商有没有实力,到了这里他就是皇帝,再低的价格,都能找到人伺候他。即使整个“红灯区”都没有人伺候他,没关系,他们还有国内某些B2B网站上的“中国供应商”。 企业不扎堆行不行?能不能不要干什么事情都一窝蜂?我曾经为国内B2B网站的成绩自豪过,但这样的B2B网站使网站本身红了,也让少数几个中国供应商赚了钱,却把大部分的中国供应商们送向死路。他利用了中国企业的弱点:无网络技术管理能力、喜欢跟风。却没有帮他们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不止一个企业主对我说:上了贼船了! 我认识一个中国展商,第一次参加Cebit时,他租了“红灯区”一个展台,结果毫无效果。第二年,他放弃了“红灯区”,直接找了德国展会,定了展台,远离“红灯区”,结果他赢了。我再次碰到他的时候,他眉开眼笑地说:“接下来,我们不再只做OEM了,我们要做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