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后北京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要着手研究奥运场馆赛后科学合理利用。北京不会出现国外一些举办城市奥运后出现的低谷效应。奥运后北京经济会依旧闪亮
文/本刊记者 廖海青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一些奥运举办城市因为在会后缺少需求拉动,出现低谷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该如何发展?北京应该如何应对国外一些奥运会举办城市出现的后奥运低谷效应?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梅松博士。部分外国城市出现“低谷效应” 《经济》:何谓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 梅松: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每四年举办一次、对举办城市的发展往往会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行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是十年,所谓的“7+3”。奥运结束后的三年,受制于相比于奥运筹备建设期以及奥运阶段的投资、消费过度扩张,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 《经济》:有哪些前车之鉴? 梅松:自1984年洛杉矶以来的历届奥运会,除了汉城奥运会以外,奥运会结束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因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低谷效应”的出现。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据欧盟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透支了希腊经济未来几年的成长,2005年希腊经济增长下降到9年以来的低点;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赛前新南威尔士洲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经济增长率,奥运会增长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直到2003年时GDP的增速一直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由于在90年代初整个欧洲经济出现了下滑,从赛前来看,加泰罗尼亚洲经济增速高于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见奥运会延缓了加泰罗尼亚洲的经济放缓,所以赛后虽然经济出现负增长,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奥运低谷效应”。 《经济》:有没有成功的例子? 梅松:有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重要场馆和基础设施等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奥运会举办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奥运会年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赛后的前两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奥运低谷效应”,经济增长略有提速,1991年后经济增长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增速约在8个百分点左右。 北京不会重蹈覆辙 《经济》:后奥运低谷效应会不会在北京重演? 梅松:不会。就北京方面来说,北京的经济并非完全维系在奥运一个概念上,尤其是近几年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已经达到了1%,71%,28%,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将是一个良性的调整,也为奥运和后奥运奠定和很好的基础。 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70%,达到71.3%,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接近70%。达到68.9%。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增加,达到71.7%,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已经超过70%,这预示着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仅体现在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各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快速增长。2007年1-11月,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23.2%;现代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19.2%;这二者总共占到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7%。 在第三产业内部,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1-8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2568。9亿元,同比增长19.3%,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12.4%。 此外,目前北京消费释放的能量在逐渐扩大,消费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长。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1万人,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其内在的消费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奥运会以后外国运动员离开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相对来说不会很大。只要我们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奥运会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大幅减少,而国内游客的数量更不会因此而减少。 总之,北京市正发生着三个向度的转型:从以工业为主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型;从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向以消费拉动转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创新驱动转型。北京经济发展所呈现的这些特点,表明北京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也就是说,北京经济已经具备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特征,在全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北京率先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正向良性转变。这一长期趋势不会受到奥运低谷效应的影响。 北京经济增长的长期依托 《经济》:北京经济增长的长期依托来自哪里? 如前所言,服务型经济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而服务业的增长并不完全是由北京自身经济所带来的机会,是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求。这一点从北京市服务业的构成可以看到,2006年,北京服务业GDP构成中占比最高的5个行业依次是银行保险,批发零售,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邮政和科研,北京这些最具优势的服务业多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增长是建立在全国经济的需求之上的,北京的经济发展最充分地根植于全中国经济的发展之上。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将会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起落的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在2008年以后,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仍会持续。奥运会结束后,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但由奥运机遇引发的信息增值服务和体育、旅游、文化、会展等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北京最具优势的服务业增长是建立在全国经济的需求之上,因此北京的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波动将会相对较小,北京市的后奥运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北京在奥运会后也将更好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发展的“拐点”。 此外,随着奥运的举办,北京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北京的经济增长不仅在依靠自身的积累、投资和消费拉动,还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依靠全世界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所以,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北京不可能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国际上一些城市靠举办奥运会出名,之后又被“冷落”,但北京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经过举办奥运会将更显光辉;奥运之后,将依然闪亮。 北京下一步该怎么做 《经济》:下一步北京应该怎么做? 梅松:应当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继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强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建设,引导服务业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等,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合理分布,均衡发展。在加强规划、土地供应、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政府也提供相应的倾斜性政策和支持。 同时,要着手研究奥运场馆赛后科学合理地利用,充分发挥奥运所形成的场馆、设施和人才优势,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并且合理引导投资,继续推动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全面启动通州、顺义、亦庄重点新城建设。还要保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消费,并大力发展体育、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支柱产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奥运会的举办将会使北京城市品牌价值达到最大化,这种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将会使北京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 奥运主办城市成功案例 汉城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韩国的经济发展赢取了漂亮的一笔。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产值,经济增长率从汉城奥运会召开前的11.1%、召开当年的10.6%到召开后一年的6.7%。可以说,奥运带动了一轮经济景气,无论是奥运会筹划阶段、举办阶段还是后奥运阶段,对韩国国民经济都有显著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