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创新业务迟迟未实质性推动,中信证券大量现金闲置,为IPO券商赢得了时间
作者:本刊记者 饶婷婷/文
据悉,目前有光大证券、西部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及华泰证券5家券商上报了IPO材料,其中光大证券和西部证券的IPO申请已正式进入证监会发行部的内部会议程序。在以净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国内券业竞争格局中,凭借着超过400亿元的净资本,中信证券奠定了领军地位。然而,随着5家券商积极备战IPO,融资后净资本实力将大为增强,也将对现有的国内券业格局造成冲击。 而且,由于受制于创新业务并未实质性展开,中信证券巨额现金闲置,资金运用效率并不高,创新业务的姗姗来迟也将为IPO券商赢得与中信证券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机会。 资金闲置 中信证券上市以来,通过IPO及两次增发共融资314.17亿元,净资本在2007年年底达到406.75亿元。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后通过定向增发融资260亿元,净资本在2007年年底达到345.22亿元。2008年以来,国元证券、东北证券、长江证券及太平洋证券也都加快了再融资的步伐。 券商之所以对提升净资本水平情有独钟,与目前券商的净资本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创新业务即将开展的预期下。海通证券一位高管说:“我们只有先融资提升净资本,才能争取创新业务资格,而不是先争取到了资格,再去市场上融资。” 不过,由于创新业务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已经顺利融资的券商并没有相应的资金运用渠道,在资金运用效率上甚至不及非上市券商。 2007年,中信证券、海通证券融资后其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被摊薄为24%和14.9%,而西部证券则达到63.9%,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和东方证券分别为46.3%、45.2%、48.8%和46.3%。今年一季度,中信证券ROE为4.77%,而上年同期是8.86%,即,融资后其ROE同比几乎下降一半。 2007年底,中信证券的自有货币资金达到了300亿元,2008年一季度上升到330亿元,随着南航权证的到期注销,这一数字还会继续上升。目前,这些自有货币资金所能运用的渠道主要是购买债券、短期拆借和回购,收益率非常低。 对于五家已经进入IPO倒计时的券商来说,如果能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业务正式铺开前顺利上市,提升净资本,就可以与中信证券等净资本实力暂时领先的券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截至2007年年底,光大证券、东方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净资本分别为81.68亿元、75.56亿元、64.13亿元、63.60亿元,分列国内券商8至11位。西部证券略低,为24亿元,位居第24位。 国泰君安分析师梁静认为,光大证券IPO发行股票不超过5.2亿股,如按照17倍PE发行,融资额约为141亿元,全部用于补充净资本后,其净资本水平将达到222.68亿元,约为目前净资本的2.75倍。 其余4家券商,如果按照发行量为总股本的20%,发行PE在17倍左右保守估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招商证券172亿元、华泰证券191亿元、东方证券147亿元、西部证券43亿元,据此计算净资本水平将分别提升至236亿元、255亿元、222亿元和67亿元,将为他们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开拓资本密集型创新业务提供支持。 格局改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券商IPO的临近,上市券商的结构也面临改变。中信证券的龙头地位一时仍旧难以撼动,但作为第二梯队的海通证券不再形单影只,招商证券、光大证券等4家券商在整体水平上与之接近,有望合力对中信证券形成挑战。 而且,将来创新业务的开展和券商业务结构的多元化也为发展带来变数。5家原本就实力不俗的券商完成IPO后,拓展了融资渠道,将与中信证券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创新业务的姗姗来迟也为他们赢得了时间,在新的净资本规模下参与竞争,第二梯队的众多追逐者很可能在某一领域超越中信证券,给“龙头老大”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