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谨防积极财政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谨防积极财政的“挤出效应”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温家宝总理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

  上述举措出台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五个季度出现下滑,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经济增幅已经降至9%,远远低于第二季度的10.1%以及普遍预期的9.7%。不少学者预计,如果政府不能就此趋势迅速作出政策调整,未来时期经济增幅或有可能不断降低至8%以下。

  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曾经为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以1998年为例,当年起,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加之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回落。鉴于此,中国政府于当年起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此后数年,这一政策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至2个百分点,较为成功地帮助中国经济顺利克服内外考验,并于2002年起再次迈入持续扩张景气周期。

  积极财政政策之所以能够带动经济增长,除了公共开支本身能够产生需求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能通过“挤进效应”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能够改善投资环境,使私人投资成本下降;再如,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完善医疗、养老保障,有助于私人形成良好预期,继而带出储蓄减少、消费增加等扩张性成果。

  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挤出效应”为典型 。具体来说就是:从需求角度来看,政府增加投资可能导致利率上升,由于私营部门对于利率比较敏感,因此伴随资金成本上升,私营部门的投资意愿趋于下降;从供给角度来看,假定社会财富总量不变,如果政府大幅度增加的公共开支效率不高,可能导致实际货币供给减少,社会物价总水平则趋于上升。

  1998年以来,学界对于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带有“挤出效应”意见不一,其中否定方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结为:其一,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政府扩大投资不会提升利率水平;其二,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过剩,增发国债无非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途径,并不存在与私营部门争夺资金的问题。

  上述论断自然不乏合理成分,但其可商榷之处在于:其一,中国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往往并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能拉低存贷款利率;其二,经过大力改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尤其在同业拆借、国债发行等批发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其三,中国的税收增速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速,此现象实际成为了提振内需的反向因素;其四,中国的政府开支确实存在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问题,只不过,由于初期边际效应较高因而部分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至少存在“挤出效应”显著化的倾向。因此,在目前外部需求趋于疲软、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以及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几乎减半的重要关头,一方面,政府应当果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避免经济“硬着陆”;另一方面,政府应在扩大公共开支(着力点为追加民生保障)的过程中并行不悖地适度减税(着力点为削减自身开支)。唯其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放大“挤进效应”、缩小“挤出效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5923.html

更多阅读

三、谨防“六合彩”的“数学陷阱” 数学陷阱题

三、谨防“六合彩”的“数学陷阱”从某种意义上讲,赌博就是庄家为赌民设置的陷阱,陷阱的大小、深浅、类型各式各样,主要有“数学陷阱”和“作弊陷阱”。下面,我们首先了解、分析“六合彩”赌博的“数学陷阱”。 (一)赌民为之特别疯狂的

《积极思考的力量》主旨摘要二 积极思考就是力量 pdf

积极思考者的十大品格是:乐观、热情、信念、正直、勇气、信心、决心、镇定、耐心、专心。如果你在这所有的品格上都有较高的水准并能恰当地加以发挥的话,可以想像得出你一定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功。如果你像很多人那样,认为只有少数人才

声明:《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谨防积极财政的“挤出效应”》为网友素质绅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