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若要评当今世上最好的经济学家,也许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但若要评当今世上最好的经济学家兼公共知识分子,则恐怕难有出保罗·克鲁格曼之右者。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克鲁格曼。在经济学界,克鲁格曼以常唱反调闻名。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蒸蒸日上之时,便预言东亚经济仅靠资本与劳动投入,没有原创的新生产模式,势必难以持久;90年代末又近乎单枪匹马地挑战所谓美国的“新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都证实他的先见之明。 与纯粹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不同,克鲁格曼辩论公共政策与政治议题。在此书中,克鲁格曼回溯美国百年历程,以求鉴古知今。而这百年政经史的框架,依克鲁格曼看来,可用两个“巨弧”来形容:一是经济上的极端不平等到相对平等,再回到严重不平等;二是激烈的党派倾轧到两党和谐,再回到两党极端对立。 普通中国人对于美国的看法,常常陷于两个极端之间。革命年代曾称美国为腐朽堕落的帝国主义国家,外逞凶狂,内施暴政。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接近,尤其是后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以来,国人之中尤其是知识界提倡以美为师者,又往往对之不吝赞美。克鲁格曼这本书,似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历史视角审视美国,突破那种简单的印象化判断。 现今人们谈及美国的好处,常常以“稳固的中产阶级社会”来形容,这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看法。但克鲁格曼在书中说,他们年幼时认作理所应当、无足为怪的中产阶级社会,其实已大体消逝。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镀金年代”的水平。据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布拉德福德·德龙估计,财富超过两万名普通美国工人年产总值的人,在1900年有22名,1968年只有13名,而现在竟然有160名。美联储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102家美国大公司主管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0倍,而在本世纪初年,CEO的年薪达到了工人的367倍。 除中产阶级社会神话外,克鲁格曼此书对于另一些有关美国的俗见也予以刺穿。如世人常对美国社会的“机会平等”津津乐道,而克鲁格曼以统计数字论证说,与学业的优劣相比,家境的贫富才是影响一个美国年轻人能否大学毕业的主要因素。而子女突破父辈社会阶层的可能性、即“代际流动性”最高的国家,其实是北欧国家,在这方面美国不仅落后于加拿大和法国,甚至可能连英国都不如。此外美国还是发达国家中惟一没有全民医保的国家。 美国无疑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重大参照国,本书对于中国人从历史的角度,更全面地从美国的发展历程中汲取教训与收益,定然大有好处。 作者简介: 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评论家、前美国政府经济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