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美国的只能是中国。”这个声音在全球传播着。然而,中国为什么要救美国?中国有这个实力吗?美国需要中国吗?中国救美,我们希望找到充足的理由
□ 本刊记者 梁志坚/文
前些年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中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美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把银行的房贷还清了。 这个故事当时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差一点影响了一代人的消费观念,至少这些年来,很少有人对这种消费观念提出质疑。在人们看来,超前消费,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促进国家的欣欣向荣。中国人之所以没有完全走上这条道理,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防病、子女教育……让中国人对未来顾虑重重。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落后,让中国在此次全球性金融风暴中,成为一个避风港。 我们继续演绎两国老太太的故事。2007年,正是由于一个个没有偿还能力的美国老太太的超前消费,导致了一次震惊世界的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继而演变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故事还在继续…… 这个时候,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救美国老太太的只能是中国老太太。不可抗拒的理由有三:一是,勤劳节俭的中国老太太,积攒了不少金钱,从道义上讲应该帮助美国老太太;二是,美国老太太借了中国老太太很多钱,如果中国老太太不帮忙的话,这些辛苦钱就打水漂了;第三点最重要,美国老太太的衣服、鞋帽、家具等等涉及吃穿住行的大多数用品,都是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生产出来卖给美国老太太的,并从美国老太太那里换回一种叫美元的白条,美国老太太说,“这个白条积攒多了,你就可以过上我这样的生活。”但如果美国老太太破产了,“你生产的衣服鞋帽就没人买了,你过好日子的梦想也就破灭了。” 中国老太太节衣缩食、辛勤劳作,自己过着贫苦的生活,却把钱借给美国老太太任其挥霍。而当美国老太太面临破产的时候,中国老太太的难题仍然是,要么继续帮美国老太太过奢华生活,要么自己一无所有。 故事真实地发生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是:关于美国发生的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该怎么做? 中国是救世主? “美国救市,中国买单”?一个关于“中国承诺将向美国购买2000亿美元债券”的市场传闻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 很快,中国央行和银监会都否认了这一传闻。然而,即使是官方公开否认,市场仍充满了疑问。美国众院通过的救市方案在经历修改增加条款后,使实际的救市金额达到了8500亿美元。债台高筑、赤字横生的美国政府,钱从哪里来? 没有更多渠道,一是动用美联储的储备资金;另一个就是发放国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购买。从美国利益考虑,相对于直接发美元,超量发国债是更好的选择。 此时,在全世界眼里,拥有大量外汇的中国似乎成了救世主。中国持有5187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国第二大债权国,虽然少于日本的5934亿美元,但日本持有量自2004年8月以来持续下降,4年间减少了1000亿美元,实际上中国是近年美国国债最大买家。 一时间,很多人开始对中国高度“推崇”: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称,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决定着”美国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华尔街日报》进一步提出,产油国政府基金对美国低利率债券不感兴趣,惟有靠中国了;前美国助理贸易代表傅瑞伟则表示,现在“中国是美国的银行”,如果中国不伸手协助美国解困,“美国会死得很惨”;日本《产经新闻》说,最后的买主是怀揣1.8万亿美元的中国;印度报纸发表社论称,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救美国;澳大利亚官员说,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中国现在注入资金协助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将很快获得全球经济领导地位…… 10年前,当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这一次,中国还会站出来吗? 国内的一些专家也认为,中国应该使用庞大的外汇储备为当下的危机注入信心,其中包括购买美国金融资产。甚至有人认为,是否对美国出手相救已经不是中国可以自由选择的事情,中国只有救美国才能得以自保。 百仕通集团中国主席梁锦松就表示,现在对于中国的主权基金、其他投资都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本次金融危机能够促使美国金融机构收敛,中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将有所加强。 此外,持这种主张的人还提到要考虑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一个大国的责任问题。 中国政府也一再传递出要参与应对当前危机的信号。“面对当前的危机,各国要加强合作,有关国家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合力才能有力地应对危机。”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可能考虑通过向美国注入流动性的方式帮助美国“救市”。外界分析认为,实现的办法,可能是购买美国新发行的国债。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使得世界经济高度相关,紧密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很有可能一损俱损。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其实也是在稳定自己的金融市场。这是共识。 无论出手与否,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风暴,前路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这将深刻地考验着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美元陷阱 该不该救美国,首先需要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性质。 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显示,明显虽然美国金融体系在崩塌,但并没有影响到国民的正常生活,除了金融业者,其他人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房子越来越便宜。 如果这个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国内安然无恙的话,其风险显然就需要外移。有学者认为,如果美国仅仅是在挤泡沫,接下来美国会将“球”是递给欧洲?亚洲?还是全球摊派?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找到了一个让世界受损、自身受益的游戏。对此,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严海波是这样描述的:美国通过维持国际收支逆差为其国内预算赤字融资,公共债务大规模增加,美国在全世界购买产品和服务,各国央行将收集到的美元重新投放在美国金融市场,购买美国国库券、企业债券、少量公司股票以及其他债务工具,为美国债务融资。 外国资金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据美国财政部统计,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中,有44%由外国人持有;外国人持有的联邦债务中,有66%由外国央行持有,其中47%为日本和中国持有。从2002年到目前,外国人持有美国国库券的数量仍处于快速上升之中。 “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个人的任务就是大量发行货币、大量借债、大量消费、大量投资,以此带动美国经济增长。”严海波指出,2002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和政府支出对GDP的贡献都在85%左右。 美国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自然扩大了美国金融的规模和容量,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贷款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到国内外投资者手中,使风险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大量增发的美元流向全世界,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货币被迫增发,出现国内通货膨胀;有贸易逆差的国家被迫依靠大量借取美元债务生存。 此外,世界商品大多数以美元计价,美元增发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全世界一起消化美元通货膨胀的成本。 美元发行过度导致美元贬值的损失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来承担。然后美国再做强美元,损失就实现了转嫁。在这个游戏中,美国不劳而获,既保持了自身经济增长,又掠夺其他国家财富,制造了全球的通货膨胀。严海波认为,“当前美国所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利于美国对世界的剥削和掠夺的利益机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已经经历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技术泡沫”的破灭,这次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许多外国投资者在这两次危机中损失巨大。有经济学家把美国经济的这种周期性泡沫腾起又破灭的循环称为“泡沫依赖”。 中国作为美国不劳而获的循环中一个重要环节,承担了美国经济发展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诸多成本。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美国极可能再次向世界转嫁危机。而美元储备最多、购入美元资产量大、本币升值的中国,最有可能成为危机“接盘”的国家。 接盘还是砸盘? 此次金融危机,美国是自食其果。在透支消费的过程中,美国成了全球经济的龙头,但实际上却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风险,形成巨大的债务泡沫。 多年来,中国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地将日益增长的贸易盈余转化为美元资产,帮助美国利率保持在低位,使美国消费者得以借贷和购买更多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调侃地将中国过去5年累积大量美国国债的行为,描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国援助项目。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美国和欧洲国家通过国有化的方式直接向金融机构注资。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些国家仍需要净储蓄国认购其国债以筹集足够资金。 美国能否成功摆脱债务危机,取决于其他国家是否愿意为美国分担一部分债务和实际损失。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所得到的好处就是美国这个“消费大客户”不会倒下,从而能够继续出口本国的商品,使得自身的就业和社会问题不至于恶化。 为什么各国一定要帮助美国挽救危机呢?仅从金融领域看,尽管美国的金融机构在破产,但他们经营的金融资产很多由外国人持有;另外,美国的生活方式是超前消费,老百姓欠银行的钱,银行破产对百姓影响不大;而以储蓄为主的中国的银行则不同,银行欠老百姓的钱,银行受到损失,很可能引起剧烈的社会影响。 现在的一种观点是,中国当前应购买美国国债,且越早越好。当其他国家也开始购买时,中国将受益于债券价格的上升和美元可能的升值。 无论是从持有巨额美国国债,弱势美元政策,还是从贸易形势来看,中国经济已被美国“绑架”。中国以往的援助方式是间接的,即购买美国国债。而这一次,情况不同了。目前美国国债信用等级已经非常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用流动性较好的优质资产,置换美国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其实等于是中国“被迫埋单”。 尽管有专家认为,美国作为一个如此之大的经济体,而且美元作为一种世界货币,美国国债有美国政府作为保证,购买美国国债的风险是不大的。美国显然会全力以赴去扭转金融危机。 但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的挽救政策大都是权宜之计,由于美国大选在即,政策更无长远目标,对解决根本的系统性问题,尤其是拯救成本如何消化以及转型方向,都成为当前的主要风险。如果美国救市失败了会怎么样?对于怀揣大量美元储备的中国,不能不认真对待。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何平认为:一旦最坏的情况出现,美国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国债价格大幅下降,限制美国持续发债的能力,美国拒付国债或者其他形式的间接拒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正如1998年的俄罗斯。 很多人认为,美国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美国赖账的可能性不大。但现实情况是,美国人很少使用现金,大多数美国人凭借信用支付账单。很多美国消费者一旦出现付款困难,他们首先考虑放弃信用,美国每年有上百万家庭宣告破产。即使是企业,申请破产也常常被当作一种经营策略。此次危机,那些实力雄厚的美国金融机构一夜破产,也足以说明问题。 中国对此也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人民日报》刊登评论文章指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巨大金融海啸,是因为美国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政府部门对金融创新监管严重滞后。《人民日报》说,美国救市,如果要全球埋单的话,可能会变成举新债养旧债,制造新灾难。各国必须尽可能趋利避害,采取有效方案避免为美国救市埋单。 单从市场行为来讲,抛售美元是正常的选择,不管从美国即将开始的巨量货币增发,还是实体经济前景看,中长期美元的贬值都是很难避免的。 专家认为,中国政府现在继续持有美国国债,并没有发表对美元评级下降的态度,其本身就是对美国、对世界的重大救援行动。 安邦董事长陈功认为,中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局势下,最佳策略就是持有巨额资金,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如果金融危机消退,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会升值;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则国际市场将会对中国的筹码看得更重。无论怎样,中国都会保持主动。中国的目标应该是,一旦出手就要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被高估的中国实力 中国和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很早就有人提出,只要两国抛售自己手上一部分美国国债,美国就吃不消。当然中国和日本都不会这么做,美国经济崩溃,对中国一点好处都没有。 如今,美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一些人提出,中国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全力出拳,获取更多的资产和话语权,奠定中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并获得全球经济领导地位。正如当年美国的崛起。 而经济学家吴敬琏此前表示:“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何况,我们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不要当‘冤大头’。” 里昂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安迪·罗特曼也认为,中国“不可能恢复欧美信贷市场的信心,也没有办法解决西方银行系统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问题”。他同时也否定了美欧低迷的消费将被中国中产阶级持续增长的消费所抵消的论调。 尽管美国此次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目前还无法撼动美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中美两国经济规模还不具有可比性,中国目前的GDP总额不到美国的1/3。尽管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但也只占美国总国债的一部分。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金融关系更像是一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形成了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对美贸易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最重要来源,而巨额外汇储备又是保证中国可以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前提条件。 “购买美国国债,不能对美国的资产价格和利率水平形成重大影响,没有威胁也无法威胁美国的金融市场及美国经济。”复旦大学学者宋国友认为,虽然中国近年购买的美国国债明显增加,但客观地说,无论是以购买的总额来衡量,或是以占美国全部国债总额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目前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还不足以对美国国债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更不会对美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威胁。如果考虑到英国、日本等国家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以及这两个国家所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额,这一结论将更为明显。 “单从中美之间的这种资金传导和影响来看,从金融领域总体而言,中国需要美国要远多于美国需要中国。”宋国友说。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仍然相当小,解决这场危机的根本还是要靠美国自己。中国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结构性变化无一不是动荡和战争。中国不能指望通过拯救一次经济危机,而迅速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此消彼长,就等于拉近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只要能够稳定自己,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一个最大的贡献。 美国需要我们吗? 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都显示,美国救市,成败关键很大程度上系于中国。但美国官方却从来没有正式要求中国出手。 10月8日,在多国包括中国在内联合降息的同一天,美国财政部专门为中国记者举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戴维·麦考密克明确表示:“美国不会要中国买任何东西。” 这出人意料的表态让很多人迷惑。麦考密克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是出于自信,他说,美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国投资;对投资者而言,美国债券仍然很有吸引力。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方面解读,那就是,美国债券仍然是好东西,中国爱买不买,美国不会去求中国。 不仅如此,此后不久,美国恢复对台军售,总值达64亿美元,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 两者之间虽然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显然,美国对台军售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现在需要求中国出手相助。 目前,主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都参与了美国的救市计划,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救美国就是救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如果想要在救市过程中获取更多利益,显然并不容易。“既得利益国家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利益呢?”梅新育说。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虽然很严重,但美国的金融霸权不会因这次危机就立即结束。梅新育指出,尽管金融系统出现了问题,但美国的先进技术没有丧失、军事力量没有受到打击,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是无法颠覆的。即便是美国金融霸权衰落也会持续很长时间,如同当年美国崛起时,英国的金融霸权仍维持了许多年。 尽管美国要求外国开放所有的产业和市场,但美国对本国重要产业的保护相当严格,外国根本无法涉足。美国政坛一些人对中国发展始终充满敌意,即便是现在美国经济遇到很大困难、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容忍中国企业出手华尔街。 “美国是不可能让中国收购其核心金融资产的。”梅新育说,“这一点我们不要报任何希望,美国不可能把中国纳入到自己的金融体系中。” 里昂证券的中国策略师安迪·罗思曼指出,中国试图购买美国大型银行或是其他敏感资产的任何尝试,都会在国会引起强烈反应。正如2005年竞标收购优尼科公司时的情形一样,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公司退出竞标,优尼科公司被雪佛龙公司收购。 近期美国一连串的金融机构收购、入股的事例,都与外国无份,受益的都是美国机构。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吞并美林,巴菲特入股高盛和通用电气,都是以优厚的条件收购的。 如果这些被收购公司向中国出售,肯定会卖个更好的价钱。事实却是,中国根本没有参与竞购的机会。 中国的砝码和条件 美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如果中国此时抛出美国国债,必将使美元面对快速贬值的压力,这将威胁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 尽管中国目前不会这么做,但中国是有这个实力的。有实力和没有实力是不一样的。“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政府或者一些机构跟美国协商,在救市承担风险的同时,要求应得的回报。”梅新育说。有条件援助是西方援助国在战后青睐的模式,现在也应为中国所采用。 事实上,中国不能指望靠美国的经济复苏把中国拉上来,不能一味只想着救市。而是要趁全球金融秩序重整,保护好自身的利益,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提出的条件将是什么性质的呢?专家们列出的项目不一,如要求美国市场更加向中国敞开;高科技产品的禁售放松;美元保持稳定;美国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获得更多的权力等等。 “中国要价的多少,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梅新育说,“不用说历史上的所作所为,就是近半年来美国的一些行径,就自己把价码抬高了很多。如果美国不接受我们的条件,我们不救也罢,只要中国保证自己的损失比美国少,也是提升了地位。”但他又表示,这其实不是好事,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在参加国际货币基金会议时说,由于对储备发行国缺乏监管,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混乱。目前美国、欧元区以及瑞士、日本和英国是最大的储备发行国家,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易纲表示,富裕国家应对全球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承担责任,并同时要求国际货币基金加强对于发达国家的监控。 易纲的表态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金融监管必须加强。过去不是没有监管,但监管在美国人的手里,这是不行的。美国既是裁判员又是最大的运动员,这种金融秩序让整个世界吃了不少的苦头;二是明显提出了储备发行国和外汇储备国的界限和权益问题。很显然的是,储备发行国必须要表现出责任感,不能自顾自。 安邦董事长陈功认为,这一看似温和的发言,实际上是很强硬的表态:中国也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陈功提出,最后解决方案中,一定要包括有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协议,而且这个全球性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协议,应该成为中国对待这次金融危机的基本主张和基本态度。 从美国现在解决问题的举措来看,美国非常希望在原有的框架基础上解决问题,比如动用IMF机制来协调全球各国提供注资来解决问题。陈功认为,这种主张是中国应该极力否定的。原因很简单,首先过去的这些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证明其是失灵的;其次,这些机制完全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而中国要的是监管创新来应对制度缺陷,所以中国必须加入进去成为全球金融界的决策伙伴,拥有自己的地位。 专家指出,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损失没有动摇根基,经济发展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中国要用好手中的砝码,积极应对今后全球经济的每一步变化,这可能要涉及金融的、经济的,甚至于政治的、外交的种种因素。中国需要一个如何符合自身最大利益的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