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新媒体的集结号



    文|邓昕

  “手机直播:暴雪中的回家之路”一帖,由名为“一个人们”的网友发起。据其自述,他欲借助自己拥有上网功能的手机,将自己顶着严寒暴雪乘火车回家的全过程,以发帖的形式,在天涯BBS上做一个实时的文字直播。然而,这一小小举动引来了各路网友,使这一个人行程自述演变成一场有广泛网络阅众参与其中的信息传播。整个过程充盈着丰富的实时消息、感受分享。发起者间歇性的行程自述是贯穿始终的红线,网友的跟帖为主要内容。其间共有互动帖子550条,手机发帖48条,占9%.手机发帖数看似不多,实则在此传播过程中,手机、互联网一个都不能少:没有手机用户,“直播”失去意义;没有互联网,“直播”无法进行。所以,准确地应称之为一场“手机——网络直播”。

  此“手机——网络直播”的传播者,不是媒体的专职采编人员,而是普通的阅众。一部分是分散在各地区、各角落。许多身处暴雪、春运最前线,有条件通过手机上网的人。他们不自觉地担当了发布信息的“自媒体”——及时将自己身边眼前,现时现刻的雪况、路况、人况通过手机转成文字信号,发布到网络上,供阅众交流、参考。他们是普通的游子、乘客,身处暴雪一线,感同身受,对于眼前情状有着最真切的体会。他们不似专业媒体人员那样前瞻后顾,而是直陈现状、直抒胸臆。帖子发起者“一个人们”在1月30日夜里22:24分直言不讳到:“汽车全部停运,火车晚点晚得都不知道在哪里,广播里跟我们说可以全额退票!我要的是退票吗?我要回家。要回家的人回家的心有多强烈,我可不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听鞭炮声。”另一部分的传播者是非暴雪一线的网友,他们使用个人电脑跟贴讨论,对于直播的进行和信息的互动、丰富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新媒介:手机与互联网

  暴雪和春运行程中的大众,处在物理位置的移动状态,正是如此,优秀的收发设备手机派上用场:目前手机上网已不是新事物。开通相关业务,手机用户便可访问互联网。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球手机用户已经突破20亿,而中国的手机用户就接近5亿,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1.2亿。手机为此次直播提供了一部分发信器和阅读器;手机操作简便易行,通过操作手机来对互联网消息进行便捷地浏览、编写、收送已不算“新手艺”;机身小巧便携,为“动众”提供了方便。玲珑的机身为出行在外的阅众提供了微缩版的电脑键盘和显示屏,手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阅众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状态下携带并收送信息,无需考虑周遭环境的影响。暴雪现场的人变身为坐在电脑前的报道员,借助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动性传播信息。人们可以随时带着手机,但不可能随时带着电脑,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无论身处飘雪的严冬,还是人潮汹涌的车站,只要一部接入互联网的手机在握,信息便可以轻松收发于掌心。

  没有互联网的通畅性,信息无法翻山越岭,被网民众所周知;没有互联网媒体发布信息的迅捷性,时效性强的消息、重要的突发事件、目击现场的切身感受,只能成为“死鱼”;没有互联网媒体的承载性,任何等待布送的信息都会失去目的地,失去存储平台,失去被受众获知并分享的场所;没有网络上意见表达的相对自由性,人们不会言传统媒体之不敢言,消息不会极大透明,社会反响不会强烈。而网络BBS不但齐具上述特点,更因其互动迅捷、消息与评论可并行发布的优点,成为揭示事件复杂面貌的绝好平台。

  在网络媒体中,“传播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条件利用网络的人。”受者与传者可以是一体的,没有明确的界线。此直播帖的阅读者包括:1,身处暴雪第一线的手机阅众。他们在“报道现场”,利用可上网的手机,既发布消息,也登陆“天涯BBS”阅读信息。2,“天涯BBS”的日常阅众——此论坛的固定访客。也许,暴雪并未给端坐在电脑前的他们带来颇为切身的影响,但对暴雪灾害与弱势群体命运的关注,让他们参与到话题的热烈讨论中。他们不但阅读消息,也发表自己的看法。受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网络BBS的信息传播者不受专职新闻人员身份的限制,发布信息的门槛低了,受众面广了。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有较多的自主性。无论是用手机或用个人电脑上网的阅众,都可以自由地“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上,他们可以挑选自己倾向接触并接受的信息去浏览、评论,或牢骚满腹,或祝福绵绵;在信息收发的频率与地点上,也可依个人接受习惯、周遭状况来自行安排。暴雪与春运中的人们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影响,在空暇之余便可登陆网社区并发表见闻,完全不必为了获取信息和参与讨论而打乱行程。同时,BBS上的新信息层出不穷,旧信息也不会转瞬即逝,随时供阅众提取、查看。受众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因此,留住受众就是留住传播者、留住内容,最终留住注意力。

  补偿性媒介的思考

  手机、互联网在此充当了传统媒体的“补偿性媒介”;手机又充当了互联网的“补充性媒介”。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即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此次直播就是绝好的例证。暴雪中的很多人囿于周遭恶劣环境,无法轻易接触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即使接触到了,其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远不及互联网。

 突发事件:新媒体的集结号
  报纸在瞬时变化的天气和种种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中显得有些老态龙钟,它那总有些姗姗来迟的消息,并不能为那些需要及时信息的风雪归家人提供太多的帮助;电视新闻频道虽然自称全天候滚动播报最新消息,却也只能是稳坐于沙发中的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让心急如焚的人们24小时守候在一面电视银幕前并不现实;广播是在灾害中唯一可以给人们带来些许惊喜的媒体,它不受空间限制,可随动随听,更新速率也不错。但它的线性传播、声音符号过耳即忘的硬伤,也使得在严寒疲倦中慌忙赶车的人们难以将信息准确捕捉。手机与互联网络的联动传播,有效增补了媒介易接触、信息及时到达、更新速度快、可储存并反复参考,传受双方可互动,信息收发集于一身等优点;小巧的手机更为动众在户外延展了电脑显示和键入部件的功能,这一切,令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展现出独特的传播效力。

  新媒体应着力解决危机中的信息匮乏问题。危情时刻,信息看似铺天盖地,有效信息实则少之又少。网友“妄想鱼”在帖子直播第三天凌晨感慨道:“很多灾区第一线的情况大家都无从知晓,所以很多人根本无法帮受困的同胞们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饮食,比如衣物等等,特别是一些婴幼儿用品,要知道那些孩子们抵抗能力远不如成人!”突发状况下,确保信息的透明畅通,新媒体应冲在前面——告知真实有效的实时消息,让人们对事件充分了解,做好充足的心理、生理应对准备;传递民意、政令,积极配合疏导积怨,以澄清误解、理解互相。促使事件尽快向明朗、好转的方向发展,使危机对人的出行、安居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危机中,手机短信传播的能力可加以更充分的利用,这种“点到面的信息传播”对于政府向民众发布重要信息,可起到既快又好,覆盖面广的效果。

  新媒体应积极开拓危机状况下的传播机遇。新媒体在危急情状下(如自然灾害),实际蕴藏着无限的传播可能。“手机——网络直播”一例中,部分阅众的信息交互活动是在其遭遇暴雪袭击和春运受阻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掀起了信息的丰富和互动的热情。且受者走向前台发布信息,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便极大高涨。类似的危机传播操练其实十分有助于新媒体与阅众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感情纽带。细枝末节的信息关怀带来的将是受众无限的忠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5721.html

更多阅读

赵松青:新媒体的快枪手

赵松青:新媒体的快枪手华人财富记者陈鑫源/文2008年1月21日,上海外滩茂悦酒店,炎黄健康传媒08年新战略发布仪式暨媒体推介会正在这里举行。此时,站在讲台上的赵松青有意放慢了自己的语速,因为这一天,这个地点,对于她和她的炎黄健康传媒

网络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的非技术逻辑

     说到新媒体,许多人的脑海里挂接的关键字必然是“数字化”、“富媒体”、“移动互联”等等技术概念。百度一下,便可随时查到十多种“新媒体”的名词解释,如“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

专栏:新媒体营销“三面人”

专栏:新媒体营销“三面人”文/冯晞哈佛最近谈论新媒体营销时抛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公司营销部门除了履行传统营销的功能之外,还需要扮演新的角色:指挥家、内容发布人和“内容供应链”管理者,以及市场情报牵头人。新媒体的热潮催生了从

“霸王事件”:品牌速成的软肋何在?

“霸王事件”:品牌速成的软肋何在?主持人:霸王品牌仅在近几年迅速蹿红,但却在“致癌物质门”、“围堵门”以及批号等事件上摔了大跟头,陷入致命的危机之中。快速成长的品牌是否存在泡沫现象?其有何陷阱?又该如何规避?中国营销资源在线近期

赵多佳:新媒体的特征

第一,传统技术的数字化。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从发射和传播的终端和载体完全形成了数字化,我们从上游到下游到载体都是由数字化来实现的,它有了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全新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方便、速度和丰富。   第二,就是受众结构的细

声明:《突发事件:新媒体的集结号》为网友抓住努力的尾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