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监管新规 理财产品多元化 监管亦需灵活



   中国理财市场如何摆脱粗犷的经营模式?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何去何从,对机构和监管者都将是一个考验

    目前为止,虽然理财业务只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小部分,但是从它所具备的资产管理和风险对冲的特性,注定将成为一个无比广阔的市场。以光大银行来说,理财业务的利润占据中间业务利润比例,目前仅是15%—20%,占总营业利润更是只有2%—3%。但其庞大的业务基础也足以保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近两年中国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更加趋紧,面对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指标的压力,银行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经营转型,大力发展理财业务等不占用资本金、不占用信贷规模的中间业务。与此相呼应,国内银行都纷纷加快了零售化战略的实施步伐。

  但是,2008年理财产品市场的转折,除去中国宏观调控,A股市场股指腰斩,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还因为“零收益”事件。这不仅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也将中国理财产品市场长久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再一次摆在业界的面前。中国理财市场如何摆脱粗犷的经营模式?如何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何去何从,对机构和监管者都将是一个考验。

  零收益产品的尴尬

  年初,上海浦发银行的一款“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到期后,投资者发现产品的收益率为零,而银行曾宣传“预期年收益率16%”。后来由于国家调减利息税,投资者最终获得0.0396%的收益。

  随后,民生、深发展以及东亚等众多银行相继发生了这类零收益和负收益产品事件。银行理财产品一时成为批评的焦点。

  浦发银行的上述产品,是与建行、国寿、中银香港和招行4只港股挂钩,产品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除非4只股票在此期间涨幅相同,否则投资者根本不可能获得16%的收益。

  本来浦发银行从国际投行那里买来的期权产品,然后经过打包组装后,应销售给认为4只港股波动率一致的投资者。但事实上购买此产品的投资者事前多以为这是一款基于大盘涨跌的产品,到期之后才明白原来买的这款产品是要4只股票同涨同跌才能赚钱,于是对浦发银行的操作提出质疑。

  这被称之为“收益门”事件,暴露了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未对投资者如实描述产品的实质和风险,在不清楚客户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推销。同时,部分银行未能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产品,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也是引起这一风波的原因。

  陷入“收益门”的,基本都为结构性产品,就是理财产品的背后有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银行理财业务将这些复杂的产品“平民化”——他们从上游采购到合适的初级产品,予以加工后,分销给理财产品的购买者。而一些投资银行特别是国际投行,他们处在整个金融衍生品领域的核心位置,更是居于整个产业链上游。这意味着,当前中资银行由于普遍缺乏衍生品方面的技术和人才,只能眼睁睁扮演“打工者”的角色而居于利润链的末端,而境外位于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者们可以轻易获得总利润的一半。

  当前的中国理财产品市场中,“从国外投行采购”成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普遍现象,被称作“拿来主义”:国际上既然已经有非常成熟和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可以直接统一拿来再分开转让给普通投资人,银行在客户和国际投行之间的头寸相抵。

 银行理财监管新规 理财产品多元化 监管亦需灵活
  此外,在这次所有银行负收益和零收益事件中,受困于境外市场的羸弱势态,QDII成了重灾区。比如民生银行发售的非凡理财“港基直通车”产品在创立不足4个月净值就亏损达50%并随后自动清盘。据相关数据统计,基金系QDII产品平均亏损30%左右,银行系的QDII产品亏损15%-50%,也使得一些产品被迫清盘。由此看来,次贷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产品销售人员的误导,投资者对风险收益的盲目乐观以及银行产品研发等问题共同导致了这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信息不透明的隐患

  年初,汇丰、花旗、恒生、东亚、光大和招商等6家银行因理财产品运作信息严重不透明登上了《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的“黑名单”,这份由社科院起草的报告称:股票类产品中,外资银行不透明程度尤甚。

  产品信息的不透明,除了引发争议最多的销售误导,更直接带来资金流向的模糊。市场上流传的说法是,银行理财产品资金的募集形式为公募,但在信息披露上却连私募都不如。

  有第三方研究人员根据自己在商业银行的挂职体会表示,“有些理财产品在设计之初明显有瑕疵,运作也比较混乱,其资金流向、利益分配都不透明。而资金运用方向上没有监管规定,对信息披露没有强制要求,只能靠银行系统内部风险监管,以保障资金正常运用。真正将内部评级系统贯彻下去的银行少之又少。”

  不少银行是把理财产品当作解决资金来源的一个手段,投资根本没办法了解资金究竟投向了哪里,“有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是部门统一调度,由金融市场部统一投放,并不是针对每只产品单独核算和投资。这个过程投资者也没有办法去监督,即使理财产品有所收益,有的银行在当前市场弱势震荡情况下,也没有动力主动将盈利让给投资者。”

  亦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理财产品资金的存在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监管真空的可能:“有些产品募集资金是作为结构性存款留存在银行,通过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操作,实际不发生资金流动,但是,有些产品资金却必须划出发行银行进行投资,产品运作期间银行根本无法动用这笔资金。”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QDII和结构性理财产品上,不少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协议和外资行转包的方式,委托境外投行投资,也有直接拿去放贷的。对此应有相应的严格的流程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各银行的流程和机制各有不同,很多银行的风险控制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

  《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警告说,理财产品信息必须透明和规范,应该有详细的资金配置和信息披露机制,否则2007年3000款理财产品陆续到期后,2008年随后几个月问题会暴露得越来越多。

  “更负责任的机构和灵活的监管”

  针对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月1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拉开一场“监管风暴”。受此影响,各银行紧急刹车理财产品宣传,31家商业银行4月份新发行理财产品数量环比下降12%。

  面对银监会的严查及舆论的批评,银行也多有苦衷。业者说,《通知》与此前法规颇多重合,只是银行没有严格遵守。现在又变得异常谨慎,给实际业务操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目前,客户无论购买何种理财产品时不仅要接受风险测评,还要填写一份产品适合度测评表,且均被要求本人亲笔确认。“这无形中增加了操作流程,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投入。一些风险度很低的产品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对待,这些繁琐的流程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而面对银监会的严查,各银行在产品的推出上也趋于保守。从这一点上说,理财产品规范检查不是为了改变银行理财产品的风格,而是要规范理财产品销售行为及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保护客户利益的环节。同时,要求银行在分层销售中,不要把高风险特征的产品卖错了对象。“通过这次整顿,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市场需要的是更负责任的机构和灵活的监管。”上述人士表示。

  而在理财产品的上游设计端,也面对诸多令业内人士觉得“委屈”的指责。一位资深的理财产品设计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很多人都对理财产品的开发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中资银行只是简单的从外资手中批发产品进行分销。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中资和外资都有参与,二者进行背对背交易,外资行承担风险,中资行是风险的分销,在产品卖出去之后还要检测管理风险,并随时根据买卖标的的风险进行对冲等调整。而中资行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缺失,也是受到大的监管环境的限制,“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明显制约了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

  “我们并不是不想自己去做内线衍生品,但缺少空间和牌照。”一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部负责人表示,国内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标的物覆盖了股票、信贷、外汇、利率等众多市场,然而,由于国内尚未建立上述标的物的期权市场等其他层面的交易基础工具,作为结构化理财产品发行者,银行无法通过国内市场对冲理财产品中期权的风险,形成了巨大的风险暴露。

  对于金融衍生品行业来说,这既是一个复杂的行业,也是一个昂贵的行业。由于中国目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起步状态,在人才和系统上都缺少支持。专业人员的成本和动辄上千万元的专门系统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理财产品的多元化需要不同市场的产品元素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而一个滞后的资本市场是不能满足的。保守的漠视风险的存在而不去积极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是最大的冒险。”上述人士称。

  同时,国内证券、保险与银行业务的混业融合对目前处于分业监管状态的银行监管机制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银监会与人民银行、证监会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实施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全面、高效监管保障理财产品是市场规范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财产品产业链

  在海外的衍生产品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一般会交易两种产品——OTC(场外交易)产品和标准化产品,在衍生品市场上占尽优势的国际投行们,会把这些初级的产品进行“初加工”,出售给商业银行。这些“整装”或者是“批发”的产品,变成国内投资者看到的带有零售概念的理财产品,还需要经历一个重要的环节——商业银行。

  尽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进行的是“背对背”式的平盘交易,但是我不能简单把它们看作“商贩”,因为银行金融衍生产品要出炉,还需要商业银行专门的衍生品相关部门将复杂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拆分成简单的、基础的、流动性好的产品,并利用相对简单的产品为客户屏蔽掉风险,这些程序都可以看作是对衍生产品的“再加工”,在这之后,衍生产品才可以被称作是“银行理财产品”。整个过程需要商业银行拥有三种能力:基于衍生品市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产品组装和自主定价的能力。

  为了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开发或引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系统,使银行在合理承担风险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收益。

  理财市场前景可观

  20世纪最后10年,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日渐萎缩、政府和联储出台一系列政策,促使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多元化。特别是具有人、财、物优势的大银行,全面“转产”,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主的附营业务。

  正是这一改变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丰厚利润。非利息收入在银行经营收入比重从1993年的35%,上升到2002年的41.9%。到2003年,美国商业银行业更是取得了1205.78亿美元这一创纪录的纯利,当年非利息收入在银行整个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接近50%。

  而大银行从附营业务获取的利润,远不止占总收入的50%。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已成为大约100家全世界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更由此带动了其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领域的发展。

  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徐志宏告诉《证券市场周刊》:“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尽快调整业务方向和发展战略。”

  随着国内个人财富的积累,不同人的金融需求发生演化,从传统存贷结算需求转向更多的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结合的衍生产品。国内商业银行需要根据环境和客户的需求特征,设计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切入个人金融服务,分享这规模巨大的业务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5714.html

更多阅读

介绍理财产品风险等级 银行理财风险等级

  酝酿已久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由银监会正式发布,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按照《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今后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需对理财产品实行分级管理,此举将帮助投资者避免误入高风险“雷区

新闻解读:银监会理财新规其实是利好!

新闻解读:银监会理财新规其实是利好!早上正准备读书学习,扫了一眼股市,结果发现股市大跌,沪指暴跌2%,直奔年线,大部分银行股都跌幅超过5%。发生什么事情了?看了看财经新闻,原来是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起步超5%

     岁末的理财市场已渐红火。随着年末资金趋紧、银行考核时点临近,银行开始加剧揽储,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节节高走。与此同时,近期备受关注的短期理财新“神器”国债逆回购的年化收益率也在不断攀升。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岁末高

声明:《银行理财监管新规 理财产品多元化 监管亦需灵活》为网友颜值界杠把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