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入股和收购香港企业的模式进军香港市场,是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上策
文|温天纳
近期,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橙天娱乐收购香港嘉禾集团股份,分别进军香港市场,引起一波震动。永隆银行是香港所剩无几的稍具规模的家族银行;嘉禾是香港最具影响力的华语电影娱乐公司之一,与邵氏电影并列为香港电影业的两大传奇。12年前,招商局集团收购香港友联银行部分股权,开启了内地企业收购香港上市企业的序幕。踏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部分作风进取的内地大企业,如中信泰富等,先后展开对香港不同的企业展开的收购战,推巨资的国有企业如首纲、中航等等,亦在香港大展身手。 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未变,内地银行展开大规模并购香港金融企业的新一轮战斗。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向富通集团全资收购华比富通银行股权,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向美洲银行购入美洲银行(亚洲)的权益,都是其中的重要案例。 不单在金融业,2006年,中移动收购香港华润万众,香港电讯盈科成功引入内地网通母公司成为第二大股东等等交易,也引起了国际市场的轰动。 造成内地企业“买下香港”的原因众多,无外乎来自香港和内地两方面。香港市场有一些特征,如市场细小、每个行业投资额高、市场竞争激烈、业内由少数大公司主导、法规监控不利于创设新公司等。纵使社会积累了巨额财富,但市场的增长点均以内地市场为目标。例如,香港电影业看似“复苏”,其实关键还在于内地投资者和市场的支持。 另一方面,内地入世进入第七个年头,大部分产业在加入世贸谈判中所获得的保护期已结束。国家积极推行双向开放的政策,在全球化外资涌入的趋势下,不管是主动参与或是被动参与,国际化已经是无法回避的出路。经多年改革发展,相当一部分内地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开始积极拓展对外业务甚至斥资进行境外并购。 香港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笔者认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上策应是先开拓香港市场,通过入股和收购香港企业的模式进军香港市场,借此与国际市场接轨,因此,香港就成为内地企业通往境外的试验地,同时也与内地市场产生经营协同效应。 香港属国际金融中心,内地企业透过收购港资企业股权和资产可直接增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香港可供收购的企业机构尤其是家族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内地企业所需动用的成本也相对较小。香港市场透明度较高,监管相对健全,使内地机构在并购上所能获得的评估较为直接。在港进行收购的内地金融机构,大都已在香港上市,商业并购行为有助于他们建立更为鲜明的市场形象。有了新的香港的业务及对外联系等基础,内地企业日后作出第二阶段的国际化拓展计划就会更加便利。当然,内地和香港企业的结合实际上也有市场发展的需要。 针对内地企业在国际市场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内地企业在香港可利用并购所产生的传媒和公关力量,打响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可利用在香港的国际媒体提高境外市场对企业的注意,增加打入国际市场的机会。虽然香港的营商成本较内地高,但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企业在香港能够获得的机会和效益,是内地城市目前尚不能企及的。而进入香港,最快和最佳拓展市场的方式,就是进行并购。在这庞大的内地需求驱动下,香港中型企业资产的价值将持续保持在高水平。 (作者为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