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大陆20年,引领了大陆诸多行业的成长; 当大陆产业环境变化时,他们也经受冲击。 有人返台,更多人选择留下,想尽办法奋力突围。
李二钢
机缘巧合,几年间结识了不少台湾朋友。作同事、当朋友、谈合作,在与他们或近或远地接触中,算是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多少有些了解。交流多了,也就习惯了他们的很多词汇和说法。比如他们把“渠道”叫“通路”,“互联网”是“网际网路”,“博客”叫“部落格”,“自行车”叫“脚踏车”......有时更让人一头雾水的是国外的译名,索尼叫新力,沙乌地阿拉伯是沙特阿拉伯,而寮国则是老挝。地缘与文化的差异在沟通交流时也会时有体现,当一个台湾朋友对你的意见谦和地点头说“是”的时候,不要以为他真的赞同你的看法,这只是他的习惯,“是”在很多时候仅仅表示“我知道了”。 与台湾的媒体同行交流是件快乐的事情,其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见解的启发,更多的是事业与人生态度的感悟。他们对工作都很敬业,敬业背后是把工作当作兴趣、爱好与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赚钱谋生的手段。他们在工作中充满热情、激情和创意,在生活中也会同样如此。也许正是这些造就了很多台商在生意场上百折不屈,惨败之后从头再来的坚韧个性。经历过多年激烈市场竞争的磨砺,他们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没有太多的理论和说教,更多的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即便是业界的顶尖高手,他们也会谦和地与你平等交流,很少轻易地否定你的想法和做法,只会告诉你“如果这样改动一下也许会更好。”接触过的台湾同行大多不会“藏艺”,总是有问必答,合盘托出。对工作,他们的要求近乎苛刻,而这种力求完美苛求来源于对市场与客户需求的深度把握。在工作细节上不厌其烦的推敲与琢磨,常常令我们这些习惯于得过且过的人感到汗颜。工作不仅要做完,更要做对,做好。在工作中追求完美是很多台商身上共同的特质。 因为更早经历市场竞争洗礼,更早接触、实践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台商在带给大陆企业市场营销、生产营运管理经验的同时,他们对市场机会敏锐的捕捉和不断的创新也改变了一些行业的竞争格局与标准,在与大陆企业的竞争合作中带动着产业的升级。统一和康师傅进入市场之前,记忆中的方便面是简陋的包装和乏善可陈的味道,而当捷安特在市场上推出动辄上千元价格的山地车时,已经远离我们视线的自行车一时间变成了时尚元素。 曾经被台商视为“逐梦天堂”的大陆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台商们正在经历着与大陆企业同样的考验:进入产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经营的环境越来越严酷,市场竞争越来越惨烈。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人黯然神伤,有人挥泪离开,但同样有人在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努力寻求转变与突破。毕竟,产业升级是无法阻挡的趋势。而只有经受过这样的考验,中国的企业才能真正走上国际化的竞争平台。 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种说法,北京餐饮业的经营服务水平要落后上海五年,上海落后台湾五年,而台湾地区的经营服务水平则落后于日本五年。几年过去后我们发现,不仅在餐饮行业,在很多行业、产业中这样的差距正在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