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昕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企业捐款问题备受关注。在捐多捐少的议论中,有企业得到了赞许,也有企业不小心栽了跟头。捐款,说起来是一件自愿自觉的事,但现实中还真不简单。从企业捐款的形式、过程以及对结果的处理方式,折射出企业的员工之间和企业家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也能看出其内部文化的不同。 王卫东企业的员工将捐款数目张榜公布,还特地在没有捐款的人后面贴上纸条,虽说是个人一时意气用事,但也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矛盾冲突的表现。当一些员工视捐款为完全自主的个人自愿行为时,另一些人则把将其当作一种责任,甚至在极端情绪的影响下,把这种责任和道德品质挂钩。当自愿向责任演变时,压力也会随之形成。一个企业内部是由各种类型的人组成的,价值观也相对多元。面对多元化的员工价值观,企业家是要包容还是统一呢? 就捐款一事,我访谈了多位企业家。他们对捐款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有的企业家和王卫东最初的想法一样,他们的行动是一封号召捐款的电子邮件,提倡匿名捐款。这是许多企业家对捐款一事的本能反应,他们把捐款视为员工自愿的个人行为,尽管在行动和捐款的绝对数值上身先士卒,但是对员工的个体捐款行为并不十分关注,也许他们担心具体的关注会给员工带来不应有的压力,他们在行事风格上更趋于理性,对与工作无关的价值观是认可和包容的。他们的行动好像在告诉员工,我们的企业是民主的,每个人有权决定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另一些企业家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想法。“我就是要了解员工在这个环境下的反应和表现。不仅要了解,我很还在乎他们的反应。”不只一个总裁在访谈中向我坦诚表达了类似的思路。这些人对公司内部捐款的形式、过程和结果都非常重视,除了派人专门负责以外,他们倾向把捐款人名单和具体的捐款数额公布于众。对一些总裁而言,捐款人的名单和捐款数额将成为判断员工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砝码。而砝码的重量,又将是他们今后选择和培养核心团队的重要因素。在他们看来,此次赈灾捐款不再是一件属于自愿范畴的行为,更不能用常态的概念理解。他们希望在这件事上自己的行为能得到员工,特别是重要员工的认同和追随。在这类企业内工作的员工比起前者而言一定感到更大的压力,当然,也会感到一种方向明确的引力。这类企业家们对员工期望的更多,对员工的责任感和价值观也要求的更多。 什么样形式的捐款是最好的?我想没有标准的答案,就像很难说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最好的一样。但不同的捐款形式,可以反映出企业内部文化的形成方式,有的企业习惯于水到渠成,不愿过多干预员工的个人行为,有的企业更倾向于引导员工的价值取向。在整个赈灾的过程中,个人、企业、社会是在不断相互作用着向前推进的。在政府和媒体的引导下,整个社会扛起了一面众志成城的标志性大旗,这面彰显人性光辉的旗帜不停地影响和昭示我们,同时更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焕发出来。 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是不是也应该顺应大势,将本属于自愿行为的捐款活动,以正确的方法引导,这不正是引导企业树立正向文化价值观的契机吗? (作者为中国5&5总裁俱乐部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