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兰 回顾过去五六年,经济学家们常说,我们享受着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时光。比如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居民储蓄连续几年保持平均8%——9%的增速,与此同时,CPI在大多数年份里保持在2%之下,直到2007年才突升至4.8%。 但是现在,金融危机为这一切划上了句号。金融海啸、破产、倒闭、失业等诸多触目惊心的字眼频现媒体。 随着美国房价的回落,次级贷款把”两房”贷款机构拖入泥潭,那些曾贪婪猎取相关衍生品的金融机构,如今都难以自保——百年老店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美国国际集团黯然变身国有、冰岛的银行业把整个国家拖到破产边缘……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将改变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几十年来,美国习惯于消费拉动经济的思路,从政府到百姓,都是寅吃卯粮,提前消费。然而,现在电视和杂志上,却出现了大量教人省钱的“高招”。

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经济的日趋恶化、以及大量爆发的银行破产,也促使人们重新考虑理财方式。一些美国家庭开始转向传统的存钱方式——把财物换成黄金放进自家的保险箱。因为人们认为在金融危机中,黄金比股票和银行存款更为可靠。 中国会受到什么影响呢?金融风暴,正循着经济链条传导。在中国的江浙一带,大量出口制造工厂已经受到冲击。美国客户取消或者减少订单的现象极为普遍。东莞樟木头最大玩具厂、在业内颇有影响的合俊玩具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倒闭了,6500名工人失业,多家供应商的货款打了水漂。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金融危机似乎还很遥远,远不如大幅下跌的A股市场和摇摇欲坠的房价所带来的震撼。 一年的时间里,沪市股指从6000多点的高空坠落,直降4000多点,九成投资者亏损累累。家住北京回龙观的郭女士,愤而在网上晒损失。35岁的她称自己一直对股市不感冒,但在专家“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灌输下,开始学习理财知识。郭女士自认并非赌徒,在去年9月份,拿出家庭12年的积蓄,买入“中国神化”、“招商银行”等蓝筹股,期待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让她想不通的是,一年后,自己非但没有分享到经济成长,反而损失大半本金。 郭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过去两年的牛市,激起中国中产阶层极大的理财热情。糟糕的是,人们有了强烈理财意识后,却发现环境变了。积极理财,会亏蚀本金;不理财,则眼睁睁看着存款随着物价高涨而贬值。 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恶化了理财环境。它已经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轨道,意味着繁荣和乐观结束了,即将来临的,或许是长期的苦日子。李嘉诚曾说,自己之所以能不断积累财富,是因为往往花90%的时间考虑风险和失败。在风高浪急的时刻,让我们仔细想一想,理财的避风港在何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