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结石门”推倒“国家免检”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结石事件终于东窗事发,紧接媒体爆出大量国际、国内许多“大碗”级乳企同样“造毒”加害无辜儿童……举国震惊,全民愤怒!于是,多位负有连带责任的三鹿企业高层和河北地方高官接二连三落马,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不得不江引咎辞职。三鹿“结石门”推倒“国家免检”:9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食品免检制度废止;9月18日,质检总局发布通知,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两份《通知》带给“非食品”企业的“噩梦”
国家权威机构《通知》的出台,废止食品“免检”,广大消费者纷纷拍手称快!因此,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执行《通知》国家红头文件,开始在全国各个市场,各个KA、BC店开始排查食品质量安全,以及包装“免检”问题。可是,对于食品以外拥有“国家免检”的企业就是“噩梦”的开始:
其实,国家权威机构《通知》里只是针对食品“免检”,但是一些地方的工商管理部门延展到所有行业,或“断章取义”,于2008年11月向“非食品”企业发出公函:要求企业对产品包装有“免检”的“问题”产品下架或整改,不得继续销售,否则最高罚款20万元。
工商管理部门,可是得罪不起的爷啊。他们的一纸“军令”,吓坏了所有产品的区域销售代理商、企业的销售代表及企业市场部乃至老板,以及所有超市,行业协会。按照这个“军令”,一是企业意味着市场上大量产品需要立即下架或整改,不得继续销售,市场马上深受影响;二是企业原有大量库存产品、库存包材难道全部报废?其巨大损失企业如何面对?三是企业就是进行整改去掉产品包装“免检”LOGO,需要一个重新设计、打样、采购、生产的过程,期间销售必然“真空”。
于是,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纷纷将当地企业苦衷“上书”到“国家免检”的娘家质检总局。2008年12月24日,各地终于等到了质检总局的质检监函[2008]57号文件的答复:2008年12月3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以销售,不作为违规不查处。自2009年1月1日起,所有食品企业不得再生产、使用印有“免检”LOGO的包装及其他宣传资料。而且通知要求,面对“双节”及“金融危机”,各级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正确处理过渡时期的特殊问题,不能够给企业生产、销售产生不良影响。但是,“非食品”企业产品包装“免检”LOGO问题,正在请示国务院,目前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得查处。
然而,质检总局不是工商管理总局的上级领导,质检监函[2008]57号文件发出后,“非食品”企业依然在2009年1月收到超市的通知:为了不被工商查处,拒绝接受带有“免检”LOGO的包装入库,原有“免检”LOGO的包装必须贴住。
对于“非食品”企业产品包装“免检”LOGO问题,国家权威机构并没有书面发布消息;而产品免检制度本身,国家权威机构也没有主动发布消息。于是,“非食品”企业夹在工商管理部门、超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之间,痛苦不堪。
连续实施了近9年的“国家免检”民心已死,何不痛快给其宣判“死刑”?!给“非食品”企业一个明确的说法,与一段合理的整改的时间。免检制度曾经具有“扶优扶强”之奖励价值,且能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但如今满世界“国家免检”,其门槛之低、数量之多,完全已经成为权威部门权力寻租的工具。为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免检”可休矣。
|!---page split---|
减少“危机”成本,企业要做“无免之王”
2007年“牙防组事件”、“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只是“认证危机”, 但是2008年“国家免检”事件却是质量危机,导致消费者生命健康命悬一线!而类似的认证危机、质量危机事件激增,各种各样重大危机给企业造成重创。当“国家免检”事件发生后,国家机构接着突然宣布,将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中国名牌”评选活动,而我们也无法预测那天“中国驰名商标”搞不好也清理。一个个危机汹涌而来,而政府的相关举措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与反思。企业诚信,政府诚信何在?
当产品满溢,当WTO洞开国门后,市场竞争加剧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必然通过“从权、从星”等选择购买产品。于是“认证”、“评选”、“排名”、“推荐”等一系列“从权”活动就成了企业的捷径。于是,一些消费者视为权威的国家机构或附属机构,乃至非法机构,纷纷出来抢食“唐僧肉”——他们不但支持保护名优大企业,也关爱保护不法商家。有时,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面对如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这样的国家机构或附属机构,怎么有理由不参加?怎么能够放过这样或那样的荣誉与认证?别的企业产品包装都有贴N个标志,你的产品没有怎么向消费者解释?特别是你的产品没有贴上“中国质量安全监管认证中心”的“QS”标志就不许上市,更是让企业怕怕。
“免检”没有错,错的是没有良心与诚信的企业,不把消费者的安危放心理,错的是国家机构将“免检”等同于不用抽监、不用监控;“认证”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国家机构或附属机构为了个人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暧昧纠结,错的是认证体系不公平、不独立、不公正。
为了减少“危机”成本,企业要做“无免之王”。产品质量永远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法宝、利器,是品牌持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有免检我们要做好,没有免检我们更要提升。生产的产品最起码需要达到国家相关要求的产品标准,应该将此作为企业的基本责任和工作目标,更要符合国际或销售国产品准入与销售标准,特别是产品的安全健康标准。
在如今危机激增的时代,为了减少企业“危机”成本,企业在做好做强自己产品的前提下,尽量不参加“认证”、“评选”、“排名”、“推荐”等一系列“从权”活动。即使参加,也尽量不要将这些“东东”印到你的所有产品包装上(除非一定要上),否则一旦发生类似危机,那企业的“危机”成本与市场风险将“高不胜寒”。而且,随着市场与消费者的成熟,以及资讯的发达,这些“从权”活动所能够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当许多“地方”的小企业小品牌也通过“公关”活动,也成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后,你你还相信吗?2008“三鹿”这些拥有“国家免检”、“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明星大碗们生产的产品都“吃死人”,你还能够有什么敢相信的呢?
标签标注越来越规范,广告传播越来规范,环保安全健康越来越严格,市场与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市场与产品资讯越来越发达,你还需要大量“忽悠”的“认证”、“评选”、“排名”、“推荐”等一系列“从权”活动吗?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