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潇秋 如何做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宏观调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说的是,宏观调控不可缺少,但宏观调控也绝非无条件,无代价,也非无所不包。 世界经济史表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任何时候都存在。这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和社会公正,以及保障民众权益不受侵犯的需要。 政府对经济施行干预就是所谓的宏观调控。说到底,是政府运用行政资源和权威,对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干预无时、无处不在,因而宏观调控更多与政府管制划等号。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应只针对市场机制失效或市场调节成本更巨大的环节、领域,因此是有限的干预,也是有重点的调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调控总体上是有成效的。经过长期实践磨练,政府在处理通胀和通缩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特别是在应对经济大起大落方面,成效更为明显,使国民经济保持了30年的平稳快速增长。 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提高了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早发现矛盾,及时出招化解;二是提高了针对性,发现什么矛盾,就解决什么矛盾,不被条条框框束缚;三是注意了重点和主次,把调控精力更多用在了“刀刃上”;四是注意了配套性,提高了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组织手段与法律手段之间的互相配合,形成了调控合力。 然而,我们宏观调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需要提高警惕,加以改进。 一是忽视调控的有限性。宏观调控应是政府应对市场失效被迫采取的补救措施。但现实中的政府干预往往被扩大化,剥夺了市场机制的内在调节。如产业政策本应是一种有限的政策导向,但实践中却演变为强制措施,其作用范围被无限夸大,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这种其实是强调政府的聪明,迷信个人主观判断,不相信市场力量,使市场内在调节规律失去作用的空间。结果,政府越调控,产业发展越不合理。 二是忽视调控的利益性。宏观调控本身是利益的分配,调控者不能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如关停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既应当考虑政府利益,也应当考虑企业利益,不能在没有补偿的前提下硬性剥夺企业利益。 三是忽视调控的成本。宏观调控绝非免费的午餐,是有成本的,调控者应该使成果大于成本。但实践中,往往不计调控成本。比如,政府在对房价上涨、所谓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调控上,很少考虑代价,往往得不偿失。

四是忽视各部门的一致性和中央与地方的一致性。实践中,一些部门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本部门的特殊性,导致宏观政策不一致,出现相互打架现象。同样,中央也更多强调了所谓的整体利益,实行“一刀切”,往往忽视地方的不同特点和地方利益。结果,调控措施打折扣、走样,难以真正落实,影响了调控效果。 事实上,实践中的调控误区还不止这些,如何做到更科学、更有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只想说的是宏观调控不可缺少,但调控也绝非无条件,无代价,也非无所不包。我们既要相信政府,也要相信市场和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