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馨 不少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正在怀念几年前逝去的美好时光,如果参考时下的行情,这些回忆更是美好得让人心碎。没有人知道阴霾何时才能散去,至少目前它日渐浓厚,从华尔街弥漫全美,进而笼罩全球。 贝尔斯登仿佛已经成为遥远的昨天,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证券被接管,人们惊奇地发现,华尔街浓雾弥漫的大幕下,真正的剧情才刚刚上演,无论我们还有多少担忧,更悲情的场面似乎还有可能出现。此刻,光环退却;此刻,夜色正浓;对于那些已经离职的华尔街精英而言,下一秒也只有忧愁和更多的忧愁…… 金融危机来了。这似乎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共识之外,争论也喋喋不休,而最近的热点似乎是“独立投行时代是否已经终结”。谁知道呢?我清楚地记得就在今年年中,还有人大声叫嚣“最坏的时刻即将过去”。而短短三个月后,更多的声音在重复着“最坏的时刻尚未来临”。想想吧,那些坐在家里,面对着从办公室搬回来的纸箱发呆的雷曼员工,他们会怎样看待接下来的危机呢?没错,如果他们还持有大量证券资产,最坏的时刻还真有可能在后头。

可是人们不禁会问,那些昔日光环萦绕的投资银行,究竟怎么了?那些设计精密的金融产品何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崩溃?那些忙碌的监管人员为何不能避免如此混乱的局面?那些商学院毕业的精英们究竟对金融市场做了什么?至少在目前,问题远比答案多得多。特别是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整体沦陷,仿佛纽约股票交易所古老的柱子瞬间分崩离析一般,让人无论如何都难免陷入恍惚与不解。 也难怪乔纳森·尼在《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一书中发出这样的感慨:“银行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人,这句话一点也没错。”贪婪可以遮蔽任何人的双眼,当我翻看这本名字冗长的书时,特别是看到作者描述网络股热潮的时候,我不难理解那些投资银行的家伙何以在数年后犯同样的错误。唯一不同的是,上一次他们追逐的是互联网,而这一次是次级贷款产品。 事已至此,却仍然没有人能为正在崩溃的投资银行找到治本之道,头痛医头的治标方案才是此事备受关注的话题。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美国模式正在面临质疑,而今天这一管理机制和金融业架构,恰恰是过去的金融危机中美国自我救赎的重要遗产。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一种治疗方案治标还是治本,副作用如何,竟要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试验”,方能尽显。 美国病了。更大的问题摆在了将美国作为样板的国家面前,如何建构自己的金融业?如何实现金融业职能的同时,保证其对风险的有效控制?或许此刻静心读书的提议颇为不合时宜,但细读《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也很有可能是真正找寻危机根源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