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元起家,山西省第一份都市类报刊、第一份全彩印刷报纸,期版面数量最多;一日之间,一千二百多名发行人员横扫全城,轰动太原;数月时间,重磅新闻接连不断,各方关注,至今热议;三月时间,盈亏平衡,以周刊之态经营创收远超众多日报;开发行新河,创办当时全省乃至全国唯一民营报刊发行公司;得资本运作之道,在创办一年多的时间内,以一刊的营收资本运营二刊一报;扬媒体之根本,以刊社之力,创办希望小学……
阳光拍打在脸上,一种沧桑凝结在心中
一 几十万元起家,山西省第一份都市类报刊、第一份全彩印刷报纸,期版面数量最多;一日之间,一千二百多名发行人员横扫全城,轰动太原;数月时间,重磅新闻接连不断,各方关注,至今热议;三月时间,盈亏平衡,以周刊之态经营创收远超众多日报;开发行新河,创办当时全省乃至全国唯一民营报刊发行公司;得资本运作之道,在创办一年多的时间内,以一刊的营收资本运营二刊一报;扬媒体之根本,以刊社之力,创办希望小学…… 这就是《都市生活》。 两年时间,撤换十一任执行总编;不足五年,数百报业英才从此离职,转战全国传媒界;盛极而衰,似乎在瞬间举步维艰;问号群集,诸多消息引各方诧异…… 这就是《都市生活》。 《都市生活》,全国第一份周二刊期刊,1999年初创刊,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办。1999年——2004年期间按照都市报纸模式运营。2002年公开称“山西省暨太原市报刊零售量第一位”;同年,在慧聪公司的调查数据中,其广告收入位列前三,其他入列者均为日报。 《都市生活》,曾经创造了一个传奇与高度。 现如今,“百度”一下“都市生活”或者“都市生活周刊”,所能看到的,依稀如下几行字: 太原市都市生活周刊社(有限公司) 主营行业:印刷、出版期刊、杂志 主营产品:《都市生活》广告发布代理其他媒体发布广告;《都市生活》出版发行。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西街29号甲 实际上,这个地方早已人去楼空,只有外面已被拓宽的马路依旧人声鼎沸,车来人往。 二 纵览回望《都市生活》的历史,是活生生的一部民营资本与传媒“联姻”后充满激情与躁动的历史。 激情往往创造奇迹,躁动经常带来紊乱。 在这部历史里面,我们看到岁月的褶皱里面,记录了太多的梦想与激情,太多的悲欢与离合,太多的哀伤与慨叹。蓦然回首,一切,如今清晰得毫发毕现。 激情与梦想的背后,是一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努力与摸索;悲欢与离合的背后,是一群人迎风而立后的无奈与悲壮;哀伤与慨叹的背后,是一群人面对过往与现实的心有不甘与疼痛。 历史无言,聚散无常。记忆,如一枚贝壳,种种的过往,会放在这枚贝壳里面,慢慢地沉淀、沉淀……始终只是沉淀而已,永远不会消失。而往往,这枚贝壳总是被人不小心、或小心地捞起,或被海浪吹上岸,或是自己忽然漂浮于水面……它一出现,总会让一些人长叹、长思、长流泪。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痕迹与影子…… 梦想散落后,一地贝壳。贝壳很沉重,里面有珍珠。 三 阳光拍打在你我的脸上,而一种沧桑凝结在我们心中。 为什么我们一看到《都市生活》那几个字就眼含泪水,因为我们看到了激情曾经是怎样湮灭,死亡曾经是怎样来临;为什么我们将贝壳从心底捞起,因为我们想告诉跋涉的同行们自己的感怀,辉煌曾经怎样创造,衰落曾经是怎样到达;为什么我们记忆与讲述这一段历史,因为我们希望让奋进者、彷徨者看到我们曾经怎样走过,曾经怎样思考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亲爱的曾经的同事战友,这次惊扰您了。对接受采访的同仁,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您的支持与关注;对婉拒我们采访的战友,我们表示深深地理解,理解您的难言与沉默;对那些我们奔波数月仍无法联系的朋友,我们表示深深的思念与祝福,思念您曾经的一切,祝福您在我们不知的地方能开心与坚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啊。亲爱的,请相信一点:这里面我们没有功利,没有杂念,没有想对您有任何不利的地方,我们只是想给传媒界留一点资料,想给同行们一点思考,还有,想给自己曾经的历史一个回望。青春可以逝去,激情可以消退,容颜可以衰老,但是我们曾经的汗水、曾经的期盼、曾经的苦痛,甚至曾经的忧怨却不会彻底忘记。 明史可以借鉴,阅人可以学习。我们所作的这一切,只为你、我、他,我们的传媒界同行们能够走的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久一些。 亲爱的各位,我还要说:这一组文章中的《都市生活》,是指按照报纸模式运营时期的《都市生活》,时间是1999年至2004年。2004年,《都市生活》转型,正式按照杂志运作。 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回望 这是一次充满激情的采访。那些曾经在《都市生活》工作的朋友,对于这份倾注心血和汗水的报纸充满着热爱和不舍。如今,他们只能用文字来表达对当初那段日子的眷恋,对那段激情的追忆,他们的文字或细腻幽怨、或豪放热情,字里行间,映耀的是一颗颗真诚的心。 这是一次充满悲情的采访。眼泪,一次次从不同人的眼眶涌出,因伤心、因怅惘。即使离开多年,我依然能感受到那如刀的岁月刻在大家骨子里的痕迹,太多的情绪仿如灌在气球里的清水,一不小心就会让她奔泻而出。 作为记者,我只能记录和追踪。记录那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努力与摸索;追踪他们现在的哀伤与慨叹。但记录不是记录的目的,追踪也不是追踪的终点。记录和追踪的终极是总结,而总结的目标,是让中国传媒业更加理性与成熟。 作为个人,我更愿意展开想象。如果时光能倒流,我还想回到从前,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再次将自己的灵魂彻底迷失,不去自拔。“那些金子一样的日子,闪亮得让人不敢相信。” “杨,如果你收到的文字太多,请不要丢弃,收集起来,我们出书。”这是曾任《都市生活》记者部主任的依然,再三向我叮嘱的一句话。 依然如今归居四川,去年带妻子到太原看病。百忙当中,仍在《都市生活》的旧址转了一圈,“眼中蓄满了泪水”。 “稿子出来后,能不能多给我几本杂志,我要珍藏或者送人。”在约稿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说这些话的,大都是在《都市生活》工作过的基层人员。 他们,曾经为了一个标题让自己的思想敲打一夜;为了一段行文,放弃与家人的厮守;为了让龙城充满特殊的声音,承受过忍耐过甚至屈辱过。但因种种原因,他们终究选择了离开,如今,在含泪回头的瞬间,他们将对曾经的思念幻化成了一串串文字。 “留恋她,其实是留恋我曾经的岁月,那恍若绚丽的烟花。”远在美国的高文君无暇写稿,但她给我手机上发了以上文字。 那段柳絮飘飞的日子,我一直奔波在太原的各个角落,从并州西街到旱西关,从低矮的平房到高耸的国贸大厦。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轻松的选题,访故人,忆旧事,然后从大家的记忆脉络中理出一条曲线,从中探究她鼎盛到没落的必然归宿。于我,也是对这个培养走上新闻道路的“母校”一份爱的祭祀。 然而我错了。这个话题的沉重令好多人回避,回避的原因,无一例外地缘于对《都市生活》复杂的感情。 耿倩是我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拒绝采访的人。这个大家心目中的大姐在《都市生活》一呆就是5年,亲自见证了《都市生活》的鼎盛与挣扎。在我跟她通电话的时候,她只重重地叹了口气,然后挂断了电话。后来,我在她的QQ留言中找到了她的回答:“一切都过去了,不想再提了。”后面一连串的感叹号一如她的心绪,也搅得我心痛。 同时让我遭受打击的,还有一位老领导的回复。这位领导曾是《都市生活》的元老之一,《都市生活》创办初期,许多有影响力的策划,都出自他手。如今加盟山西日报报业集团的他在山西媒体界具有相当多的人脉。老领导起初对这个选题很感兴趣,并答应帮我介绍现在山西有影响力的媒体老总来点评《都市生活》。没想到几天以后,他回复说,媒体老总们都不愿意谈论《都市生活》,老领导很低沉地告诉我:如今的《都市生活》就如同落架的凤凰啊。 拒绝接受采访的,还有几任《都市生活》的执行总编。 薛志宏老师曾两度担任这里的总编,但他看了采访提纲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还是让别人回答吧,我觉得你们的这个选题有问题。我明白他对《都市生活》的感情,现在的拒绝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怅惘,也就没有再坚持。 在太原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设的眼里,邢志强是他印象最深的执行总编。但当记者找到邢志强时,他的回答很简短:“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切都应该向前看。”听得出他对那段回忆的不愿提及,也似乎他对《都市生活》的今日早已料及。 类似的拒绝很多,虽然原因五花八门。比如在京工作的麦天和老师,在《山西农民》担任副总的米厚民老师…… 更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找到《都市生活》当年的创始人李仲年和宋旭东,尽管我们动用了能动用的所有力量。 无法想象,这两位曾经创造山西省都市类报刊经营神话的人,如今深居哪里?情绪怎样?面对《都市生活》如今的境况,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绪? 见到《都市生活》现任总编李建基,是在一个静谧的咖啡厅。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的脸上。 李总很健谈,他对媒体的理解、对《都市生活》的定位,有一套完整的概念。 起初,我们的谈话在严肃的采访和被采访的过程当中进行,但出于共同的《都市生活》的爱慕,后来,我们成了共同的探讨,甚至有了争论。 或许,我们的争论对《都市生活》的未来没有任何意义,但李总对《都市生活》的热情可窥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