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股市的“只维稳不救市”,是最适合大小非利益的温床。 过去一个月,上证指数连破2200点以下六大整数关口,不仅创造了1664点这个本年度最低指数点位,而且还以24.63%的月跌幅,创出了14年以来最大的单月跌幅纪录。中登公司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10月有90.05亿股解禁股,为今年以来限售股解禁数量较多的一个月份,但当月大小非仅减持4.04亿股,绝对减持量创出6月份以来新低。在市场处于下行通道时期大小非减持量的下降,其实并不说明大小非抛售意愿的减弱,相反,越是落井下石,对市场信心的打击也就越大。 事实上,大小非的减持冲动受到的压抑越重,反弹的力度也就越大。进入11月份以来,4万亿投资的刺激经济计划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兴奋,随着行情的回暖,大小非也纷纷大举趁热减持。据统计,上半月度至少有14家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东减持,减持股份至少达到2.16亿股,而整个10月份被重要股东减持的24家上市公司所减持股份数量也只有2.72亿股。这适足以说明,此前所谓“大非减持意愿不强”结论大有被改写之趋势。由于很多小非的减持不再需要公告,本月实际减持股份数量显然也还要大得多。 大小非减持冲动随股指反弹情上升充分说明,在“政府对救市没有一个共识”的前提下,消极维稳的政策稳不住股市,即使先救经济也救不了股市,4万亿投资激起的反弹行情反而给大小非提供了逢高减持套利的极好机会。 刻意回避大小非的问题,是消极维稳政策最致命的要害。从大宗交易平台到可交换公司债券,包括将来可能采取的二次发售等等,这些措施最多使得大小非减持过程更加合理,并没有任何限制大小非减持的意思。至于增持和回购,由于其所买入的都只是目前已经流通在外的流通股份而并没有买断任何已解禁或待解禁的股改限售股即大小非,所以非但谈不上缓解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置后流通风险。这样的政策,与其说是维稳,不如说是维护大小非利益的温床。正是在行政权力的百般呵护下,人人喊打的大小非,才非但没有成为一过街就被打死的死老鼠,反而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大老虎。

建立在发起或发行前参股之1元成本甚至零成本跟发行上市的高市盈率溢价以及股改10送3对价和上市流通高达数倍数十倍流通溢价巨大反差基础上的全流通,正如笔者早就说过的那样,非但不是“穷人的经济学”,反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了吞噬投资者财富的老虎口。不知多少刚刚晋升为中产阶级的初生牛犊,就是被断送在这个老虎口,更不用说弱如羊群的广大散户投资者了。而如果所谓维稳的不想改变原来的市场定位和利益分配倾向,也就意味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旧瓶装新酒”,那么,作为流通体量更大、减持套现冲动更为强烈、对利差的追求更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新股增量大小非,或称大小限,无疑将是比存量之股改大小非更大的危险。 不难看出,以不改变原来的市场定位和利益分配倾向为前提的维稳政策以市场化的名义所强化的行政监管和行政调控市场的权力,本质上所维护的不是市场的长远利益和广大投资者的根本利益,而只是大小非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 大小非是目前我国股市绕不过的一道坎。一个只想竭力维护大小非利益而不惜牺牲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股市,必然导致市场功能扭曲、停滞以致逐步丧失,这就不仅根本就谈不上稳定,也谈不上“晴雨表”,更谈不上对实体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作出什么贡献,反而会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后腿。在某种意义上,消极的“只讲维稳不讲救市”对于大小非的“春天般的温暖”,对于整个市场和广大投资者来说就不止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肃杀”,更是“冬天一样的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