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西 张建设 转型潜力是评估银行股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多家股份制银行均在酝酿转型,寻找新定位,比如有的银行举起了打造“零售银行”、“贸易融资银行”的大旗。 从客户转型来看,中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将经营视野聚焦在中小企业客户服务上,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在经营模式上,商业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上升,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渐下降。 但就当前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金融业还没有发展到美国纽约银行转型时的阶段。一些银行的公司治理尚未真正完善,很多银行经常在围着资本充足率打转转,还没有形成一套在传统贷款业务中控制不良率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笔者以为,发掘银行转型价值对中国的投资者而言,更多是一种期待。 当然,在认识层面上,大家应该形成一个共识,即不应再将商业银行简单地看做介于借贷方之间、用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代理人,它应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创造金融产品,以及对风险、期限、规模、流动性的转换来为客户实现增值。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期待中国银行业转型](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42125059978.jpeg)
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商业银行和国外商业银行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差异。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只处于初级阶段,而国外发达经济体的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转型,目前基本处于完成转型的阶段(至少是完成了第一次转型)。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大量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循环。银行业控制的金融资源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这样独特的优势使中国银行业缺乏足够的变革动力。 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无法对资金交易贡献较多的收益,也制约着资金交易业务向更为高级的风险管理业务发展。 无论如何,中国银行业已经有了转型的意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成功转型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