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波:一半是文人,一半是商人
文/本刊实习记者 王雨佳 沈浩波在出版界摸爬滚打的这几年,正是出版业市场化的起步阶段。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竞争加剧,对商家而言,挑战才刚刚开始,沈浩波不得不面对 《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最初不过是网上的帖子。当年明月是广东省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南派三叔则是杭州的一个外贸商人。后来,那些帖子成了销量过百万册的年度畅销书,那些网络写手成了炙手可热的“明星作家”。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就是沈浩波。 沈浩波一手创办的磨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磨铁文化)从负债十几万元起步,如今已发展成为出版界的一颗新星: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拥有30多位畅销作家三年内所有作品的国内版权。前不久,磨铁文化更是砸下1000万元,签下了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未来三年全部作品的内地版权,引起了轰动。谈到成功的原因,沈浩波认为“文化,商道,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承诺换来第一桶金 沈浩波的第一桶金,掘自于叛逆少女春树的小说《北京娃娃》 沈浩波说:“出版这本书,只是因为一个承诺而已” 沈浩波,1976年出生,读大学时就已经是备受关注的先锋派诗人。毕业后,他进了《中国图书商报》当记者。2001年年初,沈浩波辞职了。他东拼西凑,借了十几万元,和朋友一起注册了磨铁文化,进军出版界。最初,出版一本书,从策划、编审到校对、发行,两个人要“包揽”所有的事情。然而,收益并不与辛苦程度成正比,他们辛苦出版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借来的十几万元不到半年就赔光了。回忆当初,沈浩波说:“当时,就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自己想当然地策划出一些书。现在回过头想想,市场就好像一条大河,只有自己下去游,才知道深浅。”
借来的钱赔光了,为了还债,只能继续做下去。此时的沈浩波,除了搞出版,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他咬咬牙,又找人借了5万元,打算“拼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他意外地收到了一部书稿,作者是春树,当时只有17岁。 春树和沈浩波是老朋友了,从1998年开始,两人经常通信讨论文学。春树喜欢写小说,沈浩波曾夸下海口:“你要是真能写出长篇小说来,我就帮你出版!” 当沈浩波收到书稿时,他依稀记起了当初的承诺。他认真读完小说后,决定把最后的5万元压在春树身上。 书很快就印出来了,书名叫《北京娃娃》。 书是出了,但怎么卖? 2001年的出版市场要比现在低迷得多,图书种类少,销量也小,书商们主要通过传统渠道卖书。当时的沈浩波并不懂销售,也没什么资源,因此,传统打法肯定行不通。他想来想去,只想到一个办法:宣传! “知道的人多了,卖出的可能性也就多了。”沈浩波在做记者时认识了不少人,大小媒体都能搭上点关系。 他仔细研读了小说的内容:一个17岁少女,咧嘘⊙В涯妗⒃缡欤褂兴劾镂骞馐纳缁帷蚝撇ǖ哪院V斜某隽艘桓龃?残酷青春。 他认为,这是这个时代一批年轻人的写照,他以此为主题写了一篇短评,附在书后。接着沈浩波开始联系媒体,从早到晚不停地打电话,并把自己写的书评和宣传稿投往各类媒体。 陆续有媒体刊发了他的稿件,“春树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一个月以后,书加印了,卖到3万册——沈浩波终于开始赚钱了。 沈浩波带着春树到各地举办签售活动。2002年6月,他们来到了成都。到成都的第一天,沈浩波陪春树逛街,春树看中了一个红色肚兜,她很喜欢,就买了。沈浩波随口开了个玩笑,说:“你明天就穿这肚兜去签名吧。”没想到,作风大胆的春树,第二天果真穿着肚兜去了。售书现场顿时沸腾了,当地几乎所有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有好几家还是头版。接着,其他地方的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春树和《北京娃娃》火了。“肚兜风波”让沈浩波认识到了宣传的力量:当一本书人尽皆知的时候,还愁没人掏钱买? 《北京娃娃》最后卖了6万册,这一数字与沈浩波的期待仍有落差。他认为,原因主要是销售渠道不畅,以及盗版猖獗。 2003年,沈浩波找到一家美国代理商,把《北京娃娃》的海外版权卖给了他们。半年之内,书卖到了美国、荷兰、日本等30多个国家,沈浩波因此大赚了一笔。2004年,春树还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这一代中国青年的一个标签。 谈起第一桶金,沈浩波说“纯属偶然”。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在偶然中摸索出了一个营销模式: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拉动图书销量。 这个模式,如今已成为出版界惯用的营销模式。 从网上“打捞”优质稿源 《草样年华》的成功,让沈浩波开始思考网络的能量 网络就像一个宝库,蕴藏着许多优秀作品,但很多出版社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学的商机 2003年,沈浩波出版了《草样年华》。这本书最初是在新浪论坛上连载的一个帖子,点击率很高。作者孙睿想出书,但他拿着书稿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出版社,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出。沈浩波经朋友推荐上网看了文章,决定出版。在他的营销模式驱动下,《草样年华》卖了50万册。 《草样年华》的成功,让沈浩波开始思考网络的能量:网络就像一个宝库,蕴藏着许多优秀作品,但很多出版社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文学的商机。自那以后,沈浩波开始关注网络文学。 2004年,沈浩波留意到有一类小说在网上很火,内容是关于神仙、妖魔、人类混战的,点击量超过1亿的不在少数。直觉告诉他,如果出版,这类书应该卖得不错。但他到市场上一看,却发现这类小说很少,而且销量不佳。为什么网上受到热捧的书,在市场却遭到了冷遇?仔细分析后,沈浩波找到了症结:出版社把这类书当成普通图书来做,没有利用其在网上的影响力进行有力的宣传,加之封面设计平平,放在架子上根本没人注意,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找到症结,就意味着发现了机会。沈浩波决定挖掘市场。他计划分三步走:第一件事是推概念,他将这类小说归类为“奇幻武侠”小说;接着,他要捧红一部作品,让“奇幻武侠”概念深入人心;然后,再跟进推出其他作品。 沈浩波上网疯狂地看奇幻武侠小说,两个星期,看了几十部。当他在一个网站看到《诛仙》时,立刻被吸引了。这部书稿情节曲折,文字华丽,男女感情描写非常细腻,颇有金庸风范,让人牵肠挂肚。《诛仙》的点击率非常高。 就是《诛仙》——沈浩波终于找到了想要的奇幻武侠小说的范本。 怎样才能捧红《诛仙》?沈浩波想:奇幻武侠意味着惊险浪漫,书一定要做得精美,吸引眼球,让人爱不释手。当时国内出版的小说一般都是32开本,书商不会特意花钱请人画插图,对封面设计也不够重视。沈浩波一反传统,将《诛仙》做成了大16开本,并邀请漫画家精心绘制封面和插图。这样,书放在书架上,很抢眼。虽然制作成本增加了,但沈浩波有信心。 此外,沈浩波继续他的宣传攻势。他为《诛仙》写了一篇书评《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放在新浪网上,并策划了有关“奇幻武侠小说是新文学门类”的讨论。结果,《诛仙》一套8本共卖掉300多万册。见势头不错,沈浩波又乘势跟进,一口气做了多本奇幻武侠小说,都卖得不错。 “奇幻武侠小说”的市场因此被打开。在200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从一楼到五楼,许多书架上都摆放着奇幻武侠小说,而且都是大16开本,外观华丽,插图精美。 2006年,一家名叫完美时空的游戏公司找到沈浩波,要买下《诛仙》的版权,开发网络游戏。沈浩波以一个不低的价格把版权卖给了他们,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个价格与完美时空后来从《诛仙》中获得的利润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诛仙》等奇幻武侠小说获得成功之后,磨铁文化扩大了规模,设立了策划、编审、发行、销售、财务等部门,沈浩波有点做老板的感觉了。 沈浩波总结道:2005年以前,他始终以文人的心态卖书,无论是策划、宣传都只着眼于把书卖掉,赚点钱。从2005年开始,他意识到出版是一个产业,书是产品,他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商人,他是在经营一个企业。 《明朝那些事儿》因祸得福,巧借博客东风 对于《明朝那些事儿》而言,搬家到新浪博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若是不走这一步,它很可能变成一座“烂尾楼”,最终无声无息地消失 2006年3月,天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引起了沈浩波的注意,帖子名叫《明朝那些事儿》,发帖人叫“当年明月”。文章用通俗小说的笔法写历史。两个月时间,点击量超过100万,天涯从来没有这么火的帖子。沈浩波打算出版。2006年5月,他去广州找到了当年明月,与他签下了版权。 正在沈浩波想辙儿捧红这本书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该帖的百万点击量引来了质疑之声。5月19日,几个有名的写手带头发文,他们说这个帖子的点击率作假,说文章没有水平,甚至辱骂当年明月,有些回帖言语粗俗,不堪入目。这一突发事件严重干扰了作者的写作和网友的阅读。 听到这事,沈浩波的脑子一下就乱了。再这样闹下去,作者没办法继续写作,作品随时可能夭折。沈浩波考虑了很久,结论是“搬家”,并选定了新浪博客,因为在博客,博主自己能够控制访客的评论,可以删除恶意辱骂。5月23日,《明朝那些事儿》“搬家”到新浪博客。 《明朝那些事儿》迫于压力“搬家”到新浪博客,在无形中走了一步妙棋。2006年,博客在中国刚刚兴起,是最受关注的新媒体,借着这股东风,《明朝那些事儿》的点击率扶摇直上。沈浩波还在新浪博客首页上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力推《明朝那些事儿》。 2006年9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册出版。沈浩波对当年明月进行了包装:作者被称为“草根写史第一人”、“通俗写史第一人”,《广州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平面媒体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不少电视台也找当年明月做访谈,他的知名度迅速蹿升。书当然不愁没人买。到目前为止,《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出了5本,销量近300万册。 至此,磨铁文化在出版界的地位越来越稳,“磨铁”成了销量的保证,经销商纷纷找上门要进书。沈浩波的底气也足了,他说:“哪个经销商敢卖盗版,我们就不给他发货,看谁还敢卖盗版。” 沈浩波应对未来的两大战略 2007年,沈浩波推出了盗墓文学。由他策划的《盗墓笔记》卖了100万册。 如今,出版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沈浩波擅长的宣传模式早已成为出版商的惯用手段,效果已远不如当初。随着出版图书数量成倍增长,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出版业越来越难做了。但是,沈浩波仍然坚定地认为,文化产业是大有前途的。 沈浩波为公司的未来制定了两个战略:一是做品牌开发,二是做产业开发。所谓品牌开发,就是围绕一个明星作家或品牌书系做深度开发。沈浩波将把重心放在产业开发上,即开发书的“衍生品”,比如动漫、影视,特别是网络游戏。《诛仙》网游开发获得成功,让沈浩波认识到文化产业的衍生空间。沈浩波认为,他手中握着大量有开发潜力的原创作品的版权,有很大的优势。眼下,他正在找人合作,根据《盗墓笔记》开发网游产品。 记者手记 在出版界,化腐朽为神奇的策划和宣传创意,能够制造惊人的图书销量。这看似只是文人的智慧,但这样的智慧,如果缺乏商人的眼光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也无从发挥。 沈浩波到底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商人?他自己觉得这两个身份并不冲突,他是一半文人,一半商人。白天,当他见作者、经销商的时候,他是个商人;晚上回家,半夜12点,面对电脑,开始写诗的时候,他就只是一个诗人。 他说:身份只是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应该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
更多阅读
沈浩波助人为乐 沈浩波诗歌
耳疾诗人左右撰文说 ------ 诗人沈浩波,谢谢你,我的大贵人我想帮一个人文/沈浩波我想帮一个人从未如此渴望帮一个人绝佳的机会如同马拉多纳伸出上帝之手等待灿烂一击这回我要玩大票的和被帮者一起把命运的
沈浩波获奖专题 沈浩波
第三届“长安诗歌节·现代诗成就大奖”获奖人:沈浩波授 奖 词沈浩波先生在大学时代,即以个性独特的狂飚式激情强行切入中国当代诗坛。他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十多年来在现代诗创作、批评和传播方式的探索中,以无
转载 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 余秀华新浪博客
原文地址:余秀华比沈浩波写得好作者:诗人鹰之 《真诗人需要的奖励只有一种:苦难》 我坚信,在人间五花八门的诗歌排行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那是天庭的众神们排的!前者属于暂时的易逝的,而后者则是恒久的,永不褪色的,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沈浩波 书中自有黄金屋出处
书中自有黄金屋沈浩波
沈浩波:铁磨铁,磨出韧
北京寒冬的晚七点。沈浩波走在阔大的公司,低着头带路。红灯笼很给力,绿植很新鲜,一盆一盆,摆放在浅绿色办公格子间。都下班了,干净安静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有神秘的书香。此夜是平安夜。沈浩波上午开会,下午开会,晚上还要回答可能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