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08年第9期《中芯国际:用管理扩张打造半导体王国》一文,详尽分析了中芯国际的管理扩张战略。2000年创立以来,中芯国际的扩张步伐从未停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Foundry企业。然而就在资本市场萧条、公司市值缩水之际,中芯国际如何免遭“门口野蛮人”的袭击?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告诉我们,这决不是杞人忧天。
海外战略投资者正觊觎着中芯国际,国内有眼光、有谋略的投资者更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特别是在中芯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将合而未合之际,注入资金
文/沈晗耀 陈佳
自2000年4月创立至今,中芯国际在经历了数次扩张之后,成功地让中国内地进入12英寸45纳米时代,赶上了国际一流水平。2007年,中芯国际以15.5亿美元的销售额领先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排名Foundry(准工艺加工线)行业全球第三。然而,在资本市场上中芯国际的股票却沦为鸡肋。 资料显示,自2004年3月18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以来,中芯国际的业绩连年亏损。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中芯国际虽有强大的实力和美好的前景,却无法让他们在短期内收获暴利。杀跌之下,中芯股价已从发行价2.69港元一路下跌至目前的0.36港元左右,市值缩水7倍之多。 快速扩张的负效应 成立8年来,中芯国际的一系列扩张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产能,包括5座8英寸芯片厂,4座12英寸芯片厂;而且也带来了高额的回报,2007年15.5亿美金的销售额使中芯国际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和台湾联电的Foundry企业,也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 但是,5座8英寸芯片厂、4座12英寸芯片厂的建设资金可称得上是一笔天文数字,摊销在每年的折旧费用高达7亿-8亿美元。因此,尽管在2007年,中芯国际的利润达到了7.3亿美元之多,但在巨额的设备折旧费用面前,亏损仍然在所难免。 然而,亏损只是暂时的。世界上没有几家半导体制造企业从一开始就能盈利。到今年年底,随着中芯国际的设备折旧逐步完成,其利润与市值必将同步上扬。 在技术上,中芯国际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12英寸65纳米,并于2007年12月26日与IBM签订45纳米大批量CMOS(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原料)技术授权合约,赶上了世界一流技术水平。 因此,对于海外的战略投资者而言,当前的股票价值严重低估,无疑制造了向中芯国际伸出魔爪的良机。中国半导体业内人士开始担忧,中国政府一心要扶持发展的芯片制造企业会不会被外国人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走?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会不会又陷入外国企业的掌控?事实证明,这种猜想决不是杞人忧天。 前不久,汇源果汁的H股从价格高位下跌2/3,至3港元。可口可乐瞄准了这个时机,提出以每股12.2 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汇源果汁,如果收购成功,这将使可口可乐一举占领中国非碳酸饮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了数年前,外国金融财团陆续进驻中国银行业,收购建行、中行、工行、华夏等国有银行的股权,购买价仅徘徊在净资产价格附近,完全无视这些国内银行的品牌、垄断优势、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令人惋惜的是,国外财团凭借很低的成本价购入,轻轻松松地赚了个盆满钵满。 股市不断下行,中国资产的价值被非理性地低估,中国投资者早已失了信心,国外的跨国大企业却看好国内企业已有的市场优势。此种形势之下,中芯国际如何保住基业,提升市值? 合并重组提升企业价值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产业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价值的一次提升,中芯国际向来注重与优质企业间的合作。因此,此次为提升公司市值,中芯国际仍应选择合作——重组——扩张的方式。 在半导体行业,规模经济至关重要,往往能决定公司利润率的高低。中芯国际与其他企业合作,生产规模大了,一方面能摊薄生产成本和技术研发成本,另一方面能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及价格谈判能力,公司利润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目前,世界上利润率最高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是台积电,中芯国际若想赶上台积电,“强强合作”是最佳选择。 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中芯国际现在已经是目前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代工企业,兼并或与内地的代工企业合作显得有些画蛇添足。这一次,中芯将目光投向了与它实力相差不远的代工企业——新加坡特许半导体(Chartered Semiconductor),下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两者的合并前景。 销售收入。根据图、表分析可知(见图、表),台积电以9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占全球份额的44.3%;台湾联电以3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位列第二,占全球份额的14.7%;而中芯国际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的销售收入则势均力敌,分别为15.5亿美元和14.4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分别为7%和6.5%;两者合并后与台湾联电大致相等,极有可能在2008年取代台湾联电,成为排名第二的Foundry企业。这一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洗牌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芯国际的形象,中芯的实体经济强大了,它的虚拟经济——市值也必将强大起来。 产能。目前世界主流的技术是12英寸生产线,中芯国际拥有4条12英寸生产线,加上特许半导体的1条,共有5条生产线,而台湾联电只有4条。仅从12英寸生产线的产能来看,中芯国际与特许半导体的总和大于台湾联电。如果二者成功重组,则不仅能够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未来在销售收入上超越台联电,还能增强投资者信心,有效提升市值。 优势互补。中芯国际已经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和深圳分别建立起生产基地,整个生产网络相对完整,产能扩张趋势明显,生产能力强且负债较少。特许半导体拥有全球性的营销网络,但是负债相对较多,产能不够。两者合并则能产销两旺。这无疑是明智的双赢之举,不仅能够迅速做大,还能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做强的目标。 海外战略投资者正觊觎着中芯国际,国内有眼光、有谋略的投资者(如国资的或私营的社会基金或私募基金)更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特别是在中芯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将合而未合之际,注入资金。既能自己盈利,又能增加中方的股本,提高中芯在与特许合作之后的影响力。合作之后,产能高了,销售额高了,实体经济强了,市值也就高了,那么接下来再想兼并台湾联电似乎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作者均供职于华顿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