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原始的悸动和思考:若有所思》
23 人们是多么爱好虚荣啊,即使他们明明知道那是言不由衷的赞扬,却仍然愉快地接受它们。 24 在几乎摆脱了一切缺点的人那里,我们却看到他也摆脱不了虚荣;不过使我们聊以自慰的是:虚荣倒也促成了许多善。 25 在人面前的严厉的自责,有时仅是一种试探,看是否别人也如是看自己;而当别人表示哪怕自己明知是虚假的异议时,他就甚感宽慰,似乎自己的过错已不再是过错。

26 一些人老觉得自己遇到好人,一些人老觉得自己碰着坏人;其实他们碰到的人可能是差不多的,问题在于他们自己的内心和性格是容易引出别人的善还是别人的恶。 27 大人们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但常常是礼节上的不自私。 28 把我们没做到或无能力做到的事情说成是我们不愿做或不屑做的事情,是我们欺瞒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惯伎。 29 人不仅会因无缘无故地伤害别人而感到快乐,还会因无缘无故地伤害自己而感到快乐。 30 有学匪是因为有学阀。 31 笛卡尔说:“谁在隐居中生活谁就过得最好”,但隐遁也可以成为一种博取名声的努力。 32 聪明的奉承差不多是百发百中的,而笨拙的奉承也能击中许多人。 33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为别人的看法活着。许多美德是来自这一点,许多恶也来自这一点。 34 太多的顾及别人使别人腻味和自己疲累,重要的是保持一种敏锐的正义感,不要错过一生中不站出来就会终生后悔的时机。 35 一种自制和平衡的生活也同样显示着人的意志的力量。 36 人往往要在处于某一道理的受惠者的地位时才明白和坚持这一道理。例如应尊重和善待自己的父母的道理往往要到老年才懂得,只有这时他才深深体会到老年人特有的孤独和凄凉及其与世界的隔膜和对温情的渴求,然而,他再唠叨这些道理却又常常只能让人生厌,因为他已经不处于可以自己履行这些道理的有利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