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原始的悸动和思考:若有所思》
65 只有“付出”、“给予”才能留存。“得到”是自己得到了,吸收了,所以随自己的消失而消失;而“给予”是给别人,所以自己消失了,依然能在他人那里存在。 66 不能以似乎小的不义反对大的不义;不能以自己的后发的不义反对别人的已发的不义;不要存一劳永逸地消除不义之念。 战争频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老想发动“最终结束战争的战争”。

67 首先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然后才是“见危授命,见利思义”。 而大多数人可能就停留在第一步,对一个社会来说,这大概也就够了。 68 告密,尤其是鼓励告密,是最伤害一个社会道德的东西。 69 对于人,我想我们大概不可能比帕斯卡尔说得更好:人是一棵脆弱的芦苇,但是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思想就在于他意识到自身的脆弱和必有一死。 正是这种意识使人比其他动物高出一筹。我愿意在这一意义上承认“人是万物的灵长”。 但我也许还要补充一句:多数人在多数时候可能并不具有这种思想和意识,尤其是现代人。 70 人是一种脆弱、有局限性的存在,而我们的道德义务也就泰半来自对于此一事实的认识:因为自己的脆弱,所以必须有义务的鞭策;因为他人的脆弱,所以有必要善待他人。 71 人的尊严并不在于狂妄,而是在于他是否懂得在弱势中也可以有尊严地做正当的事情,并在抗争之后,服从那些对他发生的,无论是来自人还是来自自然界的不可避免的事情。 72 社会伦理的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理性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运转起来比较平稳,人们在其中能行之久远,然而,这一世界却无论如何需要一种感情来启动并不断注入活力。 73 道德看不见的一端连着宗教精神,看得见的一端则连着法律。 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善恶的具体内容在不断变化和推陈出新。然而,在各种文明的废墟之下,却还是有着共同的道德地基,没有这种地基,任何人类的建筑都不可能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