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米店起,至台塑终,王永庆凭借一己之力整合了台湾石化产业的上下游,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凭借高远的商业视野、全球化的商业布局、对于管理返璞归真的理解,他被誉为“经营之神”
在子女教育上,他言传身教,几个子女均已成为商界翘楚,三女儿王雪红更是被视作台湾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 黄德海/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学副教授黄德海,系王永庆传记《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作者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5日凌晨,一代企业家、经营之神王永庆在前往美国考察工厂途中安详地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从17岁开始创业,王永庆在近80年的商海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神话。 自开米店起,至台塑终,王永庆凭借一己之力整合了台湾石化产业的上下游,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凭借高远的商业视野、全球化的商业布局、对于管理返璞归真的理解,他被誉为“经营之神”;在发展台塑的过程中,他不忘民生,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巨资,着眼未来,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交流,显示出一颗华夏子孙的赤子之心;在子女教育上,他言传身教,几个子女均已成为商界翘楚,三女儿王雪红更是被视作台湾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所有的一切,源自于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基点——“止于至善”。正是在对于“止于至善”的追求中,王永庆走过了无憾的一生。在人生的终点,他终可止于至善。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的一家茶农家庭。从17岁借款200元开设米店,到后来打造台塑王国,王永庆的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 从开设米店到打造台塑帝国,王永庆历经种种磨难,这些磨难有资金、管理、政治、经济、时局??不一而足。在面对这些磨难的时候,王永庆没有逃避,而是以过人的毅力和智慧将之一一化解。正是在经历这些磨难的过程中,台塑帝国得以建立,王永庆也经历人生的蜕变,而成为“经营之神”。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王永庆的经营哲学里,“止于至善”是一个具有本源意义的词。或者可以说,也正是对于“止于至善”这一目标的追求,才成就了王永庆辉煌的一生,才成就了他“经营之神”的称号。 对于“止于至善”,王永庆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描述:“如果企业的经营理念只是单纯为了赚钱,那么当它在赚到庞大财富以后,由于目标已经达成,在经营态度上就有可能因为感觉不错而停滞不前,甚至产生懈怠,造成衰退。反之,如果企业在其经营理念上,能够同时兼顾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的贡献,它才有可能基于对社会的使命感,持续不断努力追求更为良好的投资绩效,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同步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所以我们基本这样认为,企业经营所追求者,应是在于创造社会需求的满足,以此做出贡献,而在辛苦工作过程中就是管理指挥的开发,并藉此谋致良好的运营绩效。” 通过对“止于至善”的阐述,王永庆也为台塑的发展解决了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问题。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企业方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因为“至善”永远在前面。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台塑成立50年多年来,一直能够保持高速发展和持续创新,其根源也应在此。 “止于至善”的提出,同时也给台塑的管理理念提供了最原初的哲学基础。“止于至善”本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对于这个过程的把握或者持续性的改善就是管理本身。“止于至善”是对台塑管理理念的哲学描述,在管理语言上,王永庆称之为“管理合理化”。在管理合理化的推动过程中,王永庆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午餐汇报会”。每次午餐时间,王永庆都会邀请一位主管和自己共进午餐,其时,王永庆会就主管所管辖的大小事务展开连珠炮般的发问,追根究底,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绝不能过关。在台塑内部,任何一个主管参加午餐汇报会,都会感觉如临大考,每次都需要做充分的功课。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够应对王永庆的发问。正是通过这种近乎吹毛求疵的问题寻求和解决方案的寻找,台塑的管理合理化才稳步推进。 传承,不管是财富的传承,还是精神的传承,都是困扰第一代创业人的一大难题。然而,这一点,王永庆足可告慰。膝下几个子女都已经成为台湾商界的翘楚,尤其是三女儿王雪红,更是白手起家,在IT领域复制了父亲在石化领域的辉煌。“生女当若王雪红”,王雪红已经被台湾商界视为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18日,王永庆的遗体抵达台湾,王雪红一大早便陪母亲前来奔丧。等她走出灵堂的时候,已经是晚间7点多。王雪红哽咽着说,“就算父亲一生全奉献给工作和社会,很少有时间陪我们,但是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个好父亲。” 对于王雪红来说,父亲不仅是其人生的导师,也是她一直努力前进的动力。 在王雪红的心中,父亲总是忙碌的、严肃的。但这并不妨碍父亲成为自己眼中的“神”,“从小我就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国三的时候,王雪红独自离开台湾,来到美国开始自己的留学生涯。而这个时候,也成为她和父亲交流最多的时候。在美国留学,王雪红会按照父亲的要求定时给家里写信,汇报自己都做了什么。每隔一段时间,王雪红就会收到父亲的来信,每次都是满满几大页纸。在信中,父亲并不是简单地询问学习情况和身体情况,还将自己对于企业的看法、经营以及人生的看法倾注于笔端。 少年时候的王雪红还接受不了这么深刻的问题,对于父亲的信,她坦言“当时看不懂”,但是怀着尊崇的心情,每一封信王雪红都认真读下来,“我始终相信父亲,他说的话永远是对的。”如今,这些信却成为王雪红时时汲取营养的“管理圣经”。在持续不断的言传身教中,王雪红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也在不知不觉间向王永庆靠拢。 深受父亲影响的王雪红认为:只有像父亲那样打拼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不过如今谈起在台塑短暂的经历,王雪红却稍稍有些遗憾,“如果当时待的时间能够再长一些,对于父亲管理理念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入一些。” 1988年,王雪红30岁。这一年,她把母亲送给自己的一套房子做抵押,借500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尽管父亲没有给与资金上的任何帮助,但是父亲在商界内的深厚影响却给王雪红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王雪红事后回忆当时的创业经历,“当时,我去找人,别人会想,她是王永庆的女儿,做事应该不会差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王雪红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商业智慧精髓,以前书信上的内容也逐渐变得鲜活起来。“永续经营”也成为王雪红经营威盛的另一个基本理念。“对于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大了卖掉,一种是持续经营下去。我自己做的企业,永远不会卖掉。”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王雪红展现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坚韧,即使在威盛最艰难的时候,王雪红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如今,王雪红已经被公认为台湾最成功的女企业家。但王雪红却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她说,“父亲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我不能因为自己损伤了父亲的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