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冲森 覃怡敏
一个企业要发展,不仅要靠决策层的智慧,还要建立自己的智库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球化趋势无 可抗拒,市场竞争有增无减,仅靠企业中几个决策者的智慧来掌控未来的变化已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企业建立自己的智库(经济研究院)则不失为一种选择。已有二十一年发展历史的三星经济研究院(SERI)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SERICHINA)院长朴胜虎。 中国公司需要提高管理能力的智库 记者:为什么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智库? 朴胜虎:战略性思考,就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原则。这对任何公司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都充满不确定性,企业高管要准确把握未来非常困难。 经理人要实现战略性思考的功能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忙于日常事务。而SERI发挥的就是类似专家的职能,通过剖析社会经济现象,提出未来3~5年的变化趋势。另外,经理人看问题都是局限于短期目标,而SERI能从更综合、全面的角度,发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经理人提出恰当的建议。 记者:目前在全球企业中,究竟有哪些类型的企业智库? 朴胜虎:第一,是基础型的,比如大学里的研究院,他们主要研究下个世纪的技术;第二,是产品开发型或技术型的,就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第三,是社会经济型的,比如宏观经济研究所、SERI等。 记者:目前中国企业适合建立什么类型的智库? 朴胜虎:如果能建立所有类型的研究院当然更好,但考虑到资源约束,首先要建立的是研发型研究院,以帮助企业立即创造价值。但中国企业最需要的是提高管理能力,很多中国企业把员工送到学校培训,但学校只能提供一次性培训。而SERI为经理人提供的是持续性的培训。因此,他们对外面发生的一切更为警觉,并能更好地应对。中国企业的经理人对这种经济类型的智库一无所知,也觉得没有必要。但恰恰是这种能持续提高经理人管理能力的智库,是中国公司非常需要的。 记者:是不是中国企业现阶段更需要提高经理人管理能力的研究院?朴胜虎:如果中国公司有能力成立,当然更好。但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多少公司建立诸如SERI这样的智库,因为有些人认为很奢侈。建立这样的研究院很不容易,未来十年也不会有很多公司有这样的机构。但是,中国公司应该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提高管理能力。只有提高管理能力,他们才知道自己的实力在哪,缺陷是什么,如何弥补。 建立智库要突破四大挑战 记者:从SERI的经验来看,企业要建立一个起点较高的智库,通常需要采取哪些步骤? 朴胜虎:第一,最重要的是找到好的思想家作为研究人员。SERI立足于提供实用型的研究报告,需要吸引优秀思想家型的研究人员加入。 第二,高管的理解和支持。我和三星高管都致力于把SERICHINA建成一流的智库。如果公司只是把100亿美元甩出来,建立一个智库,那是没法成功的,因为建立成熟的智库需要时间。 第三,与集团的持续沟通。三星集团和SERI双方都需要彼此了解。我们的研究人员需要更好地了解三星内部的运行,三星集团的人员需要明白我们的存在是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但这并不容易,需要持续沟通。 第四,建立一个知识创造中心的机制。把对商业知识有兴趣的思想家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沟通,彼此分享知识。SERI是一个对外部开放的知识创造中心,外部研究人员可以参与并与内部持续沟通,以帮助我们作出更优秀的研究成果。 记者:建立什么样的组织架构,才能让智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朴胜虎:决定智库的组织机构是否有效,这点很重要。首先,让研究人员专职于研究,不做其他非研究性的事务;其次,内部沟通自然流畅,让研究人员能与公司内部人员自由互动沟通,不需要生硬的办公室制度;最后,在管理外部关系方面,能与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 记者:三星在总部有研究院,在重要的海外市场如中国也有研究院,公司如何把两者整合起来使各自的研究成果价值最大化? 朴胜虎:SERICHINA成立才三年,而SERI已成立了二十一年。SERI积累了专有知识,SERICHINA与SERI研究的话题也相似。因此,专有知识如何利用,双方如何有效合作,都是挑战,我们需要顺畅的沟通和先进的IT系统。 决策层和智库人员要各就各位 记者:根据三星的实践经验,作为企业智库的研究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或能力? 朴胜虎:首先,要有好奇心,总有很多疑问,对经济发展问题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只接受,没有质疑。其次,要有韧性。因为有时从发现问题到找到答案需要很长时间,研究人员只有坚忍不拔,才可能实现目标。再次,要有企业家精神。需要像企业家一样自由思考,具有创造性。最后,要有专业技能。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学术和实际研究的能力,既要知道一些理论和模型,又能实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记者:企业老板和决策层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智库? 朴胜虎:首先,高管要很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高管的任务不是日常事务管理,而是管理公司的未来。如果高管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职能,就能准确认识智库的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战略性思考。很多高管只考虑今天,没想到明天,所以看不到智库的价值。 其次,高管要意识到,智库的职能不像一个产品,投入多少就产出多少。智库的价值不能这样衡量,但公司高管很容易这样想。这是一种短视的看法。智库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公司未来更好地发展,所以对智库的评价应抱长期性想法。 再次,高管还要意识到,建立智库是个非常费钱的举动,研究人员比一般产品开发人员成本要高。这是为未来所做的投资。 另外,高管还必须思想开放。研究人员呈现给他们的报告,如果高管不实施,价值还是不能创造出来。真正创造价值的人是高管,研究人员只是提供建议。 中国企业面临四大战略性难题 记者:您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和未来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且让首席执行官们头疼的战略性问题? 朴胜虎:第一,管理增长的能力。管理增长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个大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机会很多,但也给中国公司带来很大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公司,现在很多都不在了。 第二,管理竞争的能力。中国市场被分割,竞争对手众多,很多对手都不熟悉。不像美国是个成熟的市场,就那么几个竞争对手,彼此都很熟悉。中国公司不停地消亡,也不停地诞生,如何对付竞争变得很困难。 第三,如何打造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不仅要具有今天和明天保命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持续保命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中国公司必须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 第四,管理能力。中国公司要成功实现全球化,管理层面临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问题。 记者:您认为中国企业现在最缺乏哪些核心竞争能力?目前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表现在哪里? 朴胜虎:每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一样,但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考虑三大要素:什么使企业与众不同;什么地方比别人做得更好;什么能带给自己真正的价值。只有这三者都满足了,才能说有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竞争为什么这么激烈,就是因为大家都很相似。很多人认为成本低是中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不这样认为。日本丰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因为其内部创造了一种管理和操作系统来降低成本,而其他公司做不到这点。但只要公司建在中国,都可以享受低成本,因为它不是公司内部创造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