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三十年得失,一个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一个要看社会环境
口述 | 张宏伟
三十年改革开放,对于社会,对于人民,大方向都是在前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看到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是不是惨吹轿侍猓? 思考三十年的得失,一要看企业自身的努力,一要看社会环境。目前,我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还是很艰难,还处在一个很不公平的情况下。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种种市场准入政策不是有利于民企发展。再比如,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了,坏账就坏了;如果贷一笔款给民营企业,形成坏账了,他要承担连带责任。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就不会去冒这个风险。所以民企在中国的这个土壤里长不大。 我们不仅要关注民营企业倒下了,还要关注他们为什么倒下了。有企业自身的因素,他们确实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整个社会有没有包容这些错误,有没有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他们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不是同等待遇,这些也要关注。 我们企业从1978年开始做的时候,就是边缘化的,在夹缝中,甚至是石缝中发芽的,就是这种感觉,每天如履薄冰。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都一样。哪一天,惹着哪个领导不高兴,想收拾你就收拾你。反过来,他要想保护你,也可以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民营企业,到底是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如果是,那么这个孩子就要给他奶吃,让他长大,到国际上竞争,成为中国的骄傲。十四大就提出,国有企业,可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退出。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不但没有退出,还有进入,国企在与民企争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市场准入放开了,但是门槛提高了。 政策上,每一次都说要开放。“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这本身就有逻辑错误。好像是对外资都开放了,不对民营企业开放不行,不得已加的一句话。从政策地位上看,第一是国企,第二是外资,第三,民企。 我觉得原来国家垄断的那些行业,包括能源、电力、交通、基础设施、金融这些行业,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民营企业优先开放。每个行业领域都要有一定规模的,代表国家实力的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不要都是国有控股的,至少民企要占到半壁江山。 (本刊记者陈建芬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