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最好的捷径,这条捷径的开创者当然属刘卫华。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口出生,如果能有1%像刘亦婷那样,那就等于有10万人是在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果有一天中国每年有10万高中生走出中国到国际上去,十几年后有100万的博士、硕士学成后分布在世界各国,世界各个国家主要部门都有中国人的声音,中国会是现在这样吗?这些博士、硕士每人每年能挣5万8万美元,一年不是几百亿吗?那样何愁中国不富!何愁中国不强!? 《中国青年报》2001年2月12日的一篇文章说,现在全世界有留学生150万,在美国的留学生有50万,中国留美学生仅5000人,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生24000人,接收留学生40000人,由此看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还可以大大增加,按人口比例计算,每年在校留学生应达到30万。每年在校的中国学生要达到30万人,每年应有10万人出国,现在只有24000人,差得太远,如果是每年有10万人出国,10年就是100多万,如果这100多万都像刘亦婷一样,充分地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那么节省的教育经费也是以百亿计算,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3节:教女絮语(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5621885704.jpeg)
小学就抓计算机教育,这个意义重大,小学就抓英语教育,这个意义重大,我以为,小学还应该抓“读写算记”这样的学习技术训练,这个意义也非常重大。? 显而易见,甲乙两个学生同样完成一题作业题,都全对,但所用时间不一样,甲用了1小时,而乙用了两小时,表面上看,都同样完成了,都做对了,似乎没有差别,但从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是大有差别的。抓“读写算记”这四项学习技术的意义就在此。? 我以为很多成绩中等或下等的学生,并不是智商差,而是差在读写算记这些技术上。读写算记可以说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技术,有很多学生就是在小学没打好这个基础,不是输在智商上,而是输在这个起跑线上。? 读写算记这四项学习技术,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素质,搞好读写算记的训练也就是搞素质教育。? 现代世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优质人才是不行的。有人说日本是靠教育才取得今天的强国地位的,我说除此之外还有一条,那就是日本的妇女在结婚后不工作,这就等于是专门在家搞育优工作,中国应当向新一代有文化的女性发出号召:向日本女性学习,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告诉她们,你们这样做个“职业夫人”、“全职妈妈”是值得的,“功在国家,利在后代”,只要宣传到位,下定决心,将这样的“育优工程”抓到底,就会一举数得,既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的难题,又减轻了就业压力。? 画出来的和印出来的? 实践出真知。一个人一生几十年,活过来之后,你就是只能是这样地活过来的,而不能再那样去活一回,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那样活了一回之后,才写出那样的一部文学巨著。而不能再这样活一回,又写出另一部《黄楼梦》来,这是文学巨著难以产生的原因。同样,真正的是“经历”出来而又富有成果,而不是纯“研究”出来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弥足珍贵的。同样,一个人一生几十年,活过来之后,你就是只能是这样地活过来的,而不能再那样去活一回,像《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那样活了一回之后,才写出那样的一部教育子女的著作。这是这类教育子女的著作难以产生的原因。有些人今年一本、明年又一本的幼教专著会是“真经”吗?不是吗,到现在为止,世界几百年、德国几千年不就只有老卡尔出了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吗?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也不就是小亦婷的妈妈出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吗?? 是的,现在中国有关早期教育的书,子女教育的书出了不少,但这些著作之中有多少属于亲身实践过的东西?有些是理论性研究,有些属于理论指导,不是由实践得来的经验,某些人的研究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出来,能用来教别人的孩子吗?这样的东西的价值能与刘卫华的著作相提并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