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样的“经历”性的著述,特别受人关注,特别能启发人,实用性特别强,大家都喜欢读。而那些“研究”出来的著作,就不是这样的了。? 本人的这部拙作,也是由本人“经历”来的。? 我的“世界几百、中国几千”的理由是,属于人生经历性的文学巨著,必须有别人没有、自己不可能再有的人生经历作基础,再加文学创作能力,同样,家庭教育之类的“真经”,是难得的,这样的“真经”是以别人没有、自己不可能再有的家庭教育经历作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研究”出来的总有点不一样。? 一般来说,现在有关家庭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半是适应当前的形势而研究出来的,这些书不是“经历”出来的,“研究”出来的东西肯定有一定的价值,但这些“经历”出来的东西要比“研究”出来的东西更可贵,这正如那些“印”出来的梵高的画,远不及梵高亲自画出来的画的价值高一样。? 现在一些正在研究早期教育的人,他们是这几年才想到要研究早期教育的,在他们的小孩正需要进行早期教育时,他们多半还没有想到要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现在,他们需要这种“经历”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不可能再去生一个孩子再来经历一番,他们也不可能去借一个小孩来经历一下,这都太晚了,他们只能去研究了,这些当然是有价值的,但这种价值就像我上文所说的那样,一个是“印”出来的,一个是“画”出来。?
![第4节:教女絮语(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5797373870.jpeg)
我今年58岁,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又是搞中等医学教育的教师,没有为晋升而写此类书稿的念头,这类书在我这个专业评级是不算数的。我是想,我的这个有关读写算记的技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比较易于推广,正如电灯的发明,虽然电灯的设计不复杂,制造不困难,价格不高,但是一个小电灯泡能惠及千家万户,致使人们念念不忘那个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三博士姐妹的天资怎么样? 不少读者推测,我的三个姑娘,天资一定不错。言外之意是在问:陈老师的这套教女方略,在我们这些天资一般的子女身上是否也有效呢?我也很愿意将三博士姐妹的天资作一个介绍。? 三博士姐妹没有“哈佛女孩”那么优越的遗传基因,也没有渊厚的家学。三博士的现在的家谱上能查得到的18代男性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数她们的爸爸,本书的作者,我,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毕业,现在一所县级中专卫校教书,她们的祖父,一生务农,读过9年私塾,其他几乎全都是文盲。在她们的女性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数她们的妈妈,本人的拙荆,小学毕业。说来有愧,本人无能,一直没给内人找到签三个字拿钱的差事,时髦的称呼是“职业妇女”,其他女性前辈则全是不识“之无”之人。? 其实,我的三个女儿中,只有大女儿的天资较高,据手头资料比较,我的老大没有“哈佛女孩”的天资高。? 老二老三的天资确是平平,这一点,我所有的同事们都是这样看的。老二在4岁多时,教她一个汉字,有时要教30多遍才能记住。老三更是一副憨厚像,二三岁时才会说话,长大了说话老爱出笑话,几次都是对着爸爸喊妈妈,对着妈妈喊爸爸,于是平时我们戏称她“三呼”,小时候同村的婶婶们戏言:老大将来顶她爸爸的班,老二顶她妈妈的班(做乡村缝纫匠),老三上工地(农村劳动)。? 家庭教育的“专项”? 三个女儿在学习中遇到的学习问题,我总是“立专项”进行研究。有关读写算记的速度标准和准确度标准,都是在遇到想到这些问题,再“立专项”进行一番研究之后,才慢慢悟出来的。十几年来,我在辅导三个女儿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究,不断的总结,形成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女方略,我个人觉得,我的一套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比较先进的,比较实用的,也是值得推广的。十年前,我就开始拟腹稿,原打算在退休后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