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我现在也不明白,我当时只有6岁多,也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为什么一见到那么多书就那么高兴?这是天性?我以为主要是好奇心。因为那时的农村要比现在穷得多,文化落后到什么程度,简直没法想像,我长到五六岁了,没见过一张报纸,没见过一本杂志,说得难为情,除了我父亲读过的几本书外,很少见过“纸”,那时大人小孩,大便后并无手纸,是用破布片代手纸。书,的确是罕见之物。那时的我,一见那家有那么多书,有那么厚的书,出于好奇心,偶然对书就产生了兴趣。?
![第11节:教女絮语(1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5532992704.jpeg)
后来,1952年,我开始上小学,一有了自己的书,又开始识字读书,就觉得特别有趣,现在回想起来,我从那时起,就非常喜欢读书。? 小孩子对罕见之物,容易发生浓厚的兴趣,或许是某些家长可以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儿童心理。? 我推想,袁隆平在参观金水农场之前,一定没见过那么多的红红绿绿的花果,那些花花绿绿的花果,使得小小年纪的袁隆平产生了好奇心,对学农发生了兴趣。? 我的三个女儿,都喜欢读书,也有些是出于偶然,出于好奇心。这,或许是她们爱读书、喜欢读书的一个原因。? 在小淑华三四岁时,我在书店偶然见到一本彩色的幼儿读物,我也觉得有些新奇,那时的书店,书架上多半摆的是红宝书,马列著作,很少有幼儿读物,更是难见到彩色的幼儿读物。我也是出于好奇心,就买了一本,4角钱,那时舍得花4角钱为一个没上学的小孩子买那么高级的书的家长是不多的,特别是在我的家乡文化教育那样落后的地方。小淑华见到这样的稀奇之物,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我又将书中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念给她听,看得出,她听得非常出神。后来,我又为她买了两本,一共3本,1元2角钱,我当时觉得,我算是最舍得为小孩买书的了,可能,小淑华也是她的同龄的小孩中极少拥有3册彩色图书的小孩子。这样,她对书产生兴趣,可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无论怎么说,多带小孩去参观一下博物馆、图书馆、科技展览馆,可能会在不经意之中,给孩子在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而比你的说教的效果要强十倍!? 一堂管孩子的“优质课”? 教育子女,表面上看,就是管管孩子,并无学问可言,也无艺术可言,其实,管孩子是一门大学问,管孩子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各有各的管法,管理的方法不同,实际效果也不一样。要做一个成功的家长,教子还得多懂得一点教子艺术才好。? 管孩子是一件容易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会,没有不会的,不论你学历高低,不论你学没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遇到管教孩子方面的事都能管;说不容易,是说管孩子这件事,凡做爹妈的都叫难,都说孩子不听话,真难管,也就是说,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的看法是,做爹的,做妈的,莫说孩子好管,莫说孩子难管,好管难管都得管。说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我没有见过,说完全管好了孩子的父母,我也没听过。我觉得,我们都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不过,这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很宽的地带,有的父母靠近这边一点,有的父母靠近那边一点。想当一个成功的父母,就得尽力多学一点管孩子的艺术,使自己多往这边靠一点儿。? 关于管教孩子的话题,是一个说了几千年都没有说完的话题。从古到今,各个朝代都有,早的时候,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之类的“三字经”,“孟母三迁”之类的老故事很多,但很少能见到一本比较全、比较系统的管教孩子的著作,现在虽说有不少幼儿教育的书籍,我个人认为,介绍一般性说教的内容多了些,介绍具体操作性的内容是太少了一些。一般性说教内容,比较好“编”,具体操作性内容,没亲身实践就编不成。写一本管孩子的书,作者必须要有亲身经验,不然写出来的东西没人买。我同样也盼望有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哈佛女孩刘亦婷》可以算得一本,但又不全是,这书的前半部是,后半部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