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个博士姐妹的家庭教育:玩学习》
小学里,一个班五六十、七八十个学生,一个一个地来测量,一个一个地来指导,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只有靠家长了,但有些家长太忙,有些家长对麻将更有兴趣,我就找不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了。 小中静的口算速度达到成人的速度,使我进一步相信“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小中静小时候所表现出的天赋,非常一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时的最大愿望是她将来能考上大学。完全没有想到她能出国留学。

“只生一个好”政策出台前,我已是三个女儿的爸爸,小中静1974年2月出生,出生16个月后,奶水没吃够,小中州来到了她妈妈的肚子里,截去了她念念不忘的乳汁,身体发育不算太好,当时,农转非的政策还没有出台,1982年,小中静当时在农村一所条件很差的小学读二年级,我意识到,要抓紧时间进训练。后来,小中静的数学成绩在班上,一直较好,与这种口算训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我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把我所介绍给各位的这些卡认会了,喊熟了,小孩的数学就可以得100分了,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我是想说,小学生如果口算达到了成人的速度,可以节省大量的学习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不是天资问题。 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我说的是更新一个观念:“认算式”。在学校传统教育中,“2+3=”之类的一大批简单算式都是分别当作一个算式来看待,在课堂里,老师总是教学生把“2+3=”之类的一大批简单算式都当作一个算式来“运算”。我在训练我的三个女儿进行口算训练时,不是这样的。我的“创造”在于:把“2+3=”之类的一大批算式都是分别当作一个特殊的“字符”来看待,在进行口算训练的时候,总是把这些特殊的“字符”当作一个“字”来“认”,而不是去“算”。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创造”。小孩只有对算式的概念进行了突破——突破了“算算式”的概念,才会真正认识到“认”比“算”快。可以想象,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口算速度有成人快,那么,她做起数学作业来,肯定是非常轻松的事。做作业轻松,学数学当然有兴趣。? 口算训练指要 家长要根据小孩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练习内容进行训练。最好从最简单的开始。如果第一次达不到参考标准,是很正常的现象,同一内容,设置了多个练习。? 开始训练时,家长可以用手指压住2+3=,然后突然放手指,旋即又压住,让小孩来认这个“字”。小孩开始会有些不习惯认这样的“字”,告诉他这些“字”,原本是一个算式,如果当作一个“字”来认,也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字”的结构有些特殊罢了。当小孩的思想转了弯以后,很快就会“认”这些“字”了。这个“认”与背加法口诀的“背”好像是一回事,但又不是一回事,通过以后的一些训练项目以后,读者会自己明白。孩子“认”会后就可以 开始练习了,如果设计的表格不够用,可以自己动手画一些。? 使用下面的几张表时请注意: 1.首次做比较口算训练时,让小孩做最前面的一栏20小题,记下所花时间秒数,作为原始口算速度,供日后比较分析之用。? 2.随后,让小孩“认”下一栏20小题口算题,要求流畅,在认读时有哪个小题不流畅,则再认读,直至能将20小题一口气“认”下来,流畅无误。? 3.接着,让小孩先作好训练准备,家长持表,发口令“开始”,小孩执笔在本书上作答,答完告“完”,家长将时间记入比较口算训练之一的相应栏目中,作为日后比较分析的数据。 4.每做一次训练,都与达标速度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差距,如果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又未经训练,一般来说,一二次就达标是有困难的,掌握一门技术需要反复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