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第三章模式的黄昏(1)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第三章模式的黄昏 --华尔街坍塌的背后 信用化的美国消费模式,投行经营模式和理念的演变,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思潮在这场危机中都获得了一次通彻肺腑的反省。 一些次按相关的产品经过重重分级包装后,根本令投资者无法看清资产包的真正价值,当初市场大涨,盲目买进;而在信心危机的时刻,全球所有金融机构都弄不清楚到底亏损有多麼严重造成人人自危,流动性因而完全缺失!创新带来的神秘模糊,也是造成投资恐慌气氛的原因之一,助推了这场危机的膨胀! 这些盘踞在财务表格、交易过程、实体运作中的监管黑洞,时刻在背后绽现阴冷的笑容,沉默地等待合适时机,冒出头来搅乱整个体系!没有监管的管理是最佳的管理吗?
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客观上助长了金融自由主义思潮,帮助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全球格局,让美国式消费模式更加勇敢,同时暗示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万能地位。某种意义上,为次贷危机提供了突然发力的经济大环境。像投行这类金融机构,在格林斯潘含混的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大胆而任性;为人诟病的对冲基金也如鱼得水,活得滋润而顽皮。 至少今后一两年内,怕是见不到投行家的长袖善舞了。或许,金融风暴救急过后,未来,还得确立分业经营防火墙,重拾《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精神。 次贷虽天然风险大,也未必是个坏东西,证券化却公认是个创新的好东西,为何两者结合,到头来,龙种变跳蚤,收获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金融界的反思像潮水一样弥漫开来。 是金融创新出了问题?金融工具复杂的设计使定价变得含混?"市场万能论"主宰失灵?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全缺席?高管经营理念"赌性"太高?美国式消费习惯走到尽头?信用体系背后缺少道德拷问?要彻底清算格林斯潘?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在混业经营从而导致瘟疫快速蔓延?金融市场的边界日益模糊? 信用化的美国消费模式,投行经营模式和理念的演变,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思潮在这场危机中都获得了一次通彻肺腑的反省。 创新天使下了一只魔鬼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创新加快发展,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方面。 在利润的诱惑下,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支撑下,华尔街投资银行推出的一个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市场的宠儿,给投机者创造了各种牟利机会,各大投资银行也收获颇丰。华尔街通过金融创新,屡次成功拯救濒危经济,光环映照下,人们对金融创新的追捧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这场金融市场的创新运动中,一大堆数学家、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等涌入华尔街,利用随机游走、混沌理论、太阳黑子理论等一系列千奇百怪的理论,建立一些连业内人士也弄不懂的模型。 但冒险与创新如影相随。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更为"贪婪"。在融资融券与金融衍生品方面的创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杠杆经营,通俗点说就是"以小博大"。它们成倍地放大了收益,同时成倍地放大了风险。广东有句俗语:"有那么风流就有那么折堕",在这次金融风暴中,五大投资银行之所以陷入困境,就其自身而言,就是"赌性"太大! 次级房贷市场的快速发展应该是得益于2001~2005年的房市繁荣。 房贷金融机构纷纷将次级和次优住房贷款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原因不外乎次级房贷的收益率更高,其贷款利率通常高出优质房贷3-5个百分点以上,而且房贷金融机构可通过出售贷款或证券化的方式将相关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更多阅读
第51节: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1)
系列专题:《下一轮全球趋势:决定你未来的15年》 第三章 全球化的两极:中国与美国 以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力量之强、规模之大,将会主导未来10~15年全球化的路线走向,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会受其影响。二三十年之内,全球化进
欺诈游戏1 电视剧全集 第18节:第三章 温柔的欺诈(1)
系列专题:《职场精英的厚黑求生策略:黑脸白脸》 第三章 温柔的欺诈 知道自己暂时只能跳3级台阶,就不要把目标一下子定到了10级;看到墙上挂着一个肉饼,不要认为可以用来充饥,因为也许它不属于自己,或者暂时不属于自己。如果确定要达
知己知彼软件 《知己知彼》第三章两面性的正确运用(第一节1)
第三章两面性的正确运用○人有两面性:一面是自我,一面是本我。工作中应该更多地表现自我(理智和修养),生活中可以适当倾诉本我——人要有弹性。○一个人在工作中,应该表现出最好的状态。一个员工应该以最佳的
中国富豪的肮脏发家史 第7节:第三章 神奇的发家史(1)
系列专题:《足球大亨与他的超级商业王国:神秘寡头》 第三章 神奇的发家史 阿布的腼腆是出了名的,在谈到他的财富的来源时,他总是含糊其辞。事实上,关于阿布个人财富的实际来源,外界一无所知。 实际上,阿布只用了11年的时间,分三
父母房子装修 公积金 第14节:第三章 父母的自我修(1)
系列专题:《朱成父母家教手记:朱成在哈佛》 第三章 父母的自我修炼 人们常说:教育是重中之重。 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很多家长抱有“输不起孩子,输不起教育”的想法,为此,有的家长过多地疼爱,过分地保护和照顾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