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天使和魔鬼,一体两面而已。 评级机构的暧昧

在创新的名义下,在美国政府主权信用的担保下,全世界投资者都进入了次级按揭债券市场中了! 评级公司、担保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商、经纪行业都在分享次级按揭贷款债券这种金融创新带来的巨额利润,成为利益链条中一个环节。 经过层层包装以后的债券相当复杂,投资者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料和知识来评估这些债券的价值和风险,他们只能信赖信用评级机构。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指的是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 Cos.)旗下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以及Fimalac SA旗下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 这三大评级机构已经初步建立了对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框架:首先,对抵押资产进行预评,并选择和设置评级模型及相关参数;其次,在证券发行前对其风险特性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评级结果并发布;最后还要跟踪评估,即证券发行后继续对组合资产现金流、资产质量等进行跟踪评级。以上都要对所涉及的法律监管体系、基础资产质量、产品及交易结构、特殊目的实体的运营和管理四个方面的情况加以评估。 程序似乎全面而严谨,但实际情况简单得多,就是评级机构把接受评估的债券解构为不同的预期风险和预期回报,然后将债券分为三六九等,呈现给目标各异的需求者。例如,次级抵押债权中评级较高的推销给了相对追求安全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评级较低的就卖给了对冲基金。 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均采用AAA至C的评级符号体系,表示信用风险的大小,AAA信用级别最高也就是风险最小,而C的级别最低风险最高。在每一个大级别中,有时候还会使用"+"、"-"号或者"1"、"2"、"3",或者"a"、"aa"来修正同一个级别内的信用差异。通常,BBB级以上的信用级别为投资级,以下的被称为投机级。 但在评级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缺点:信用评级公司向被评级公司收取费用。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评级费用的商谈。而评级费用是由债券承销商支付,很显然,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债券承销商的工作也就更加漂亮,自然向评级公司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越高。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很难保证评级的中立性。 此外,评级机构同时提供咨询、风险管理等服务,市场参与者普遍认为,投资银行在构建证券化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购买评级机构公司的咨询服务,以获得较高评级。 如此繁多的利益纠葛。所谓吃人家的嘴短。 抛向市场前,评级机构和投资银行是合谋。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在进行信用评级时,通常与债券承销商共同设计债券,对债券的分层结构、信用增级等提供建议,从而收取相关费用。在次级抵押债券的评级中正是如此,这就不可避免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立场,低估次级债产品的风险而给出过高的信用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