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而当风险显现时,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马上又翻脸,迎合大众利益,摆出公正形象,成为市场波动的助推器。例如,今年上半年贝尔斯登出现流动性问题的传闻得到证实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突然采取降级行动,令投资者大为恐慌;人们至今记得在2001年12月2日,安然因财务丑闻破产,但就在4天前,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还把安然公司的信用等级保留在投资级之上! 表面上当裁判,暗地里和运动员沆瀣一气,早成了"黑哨"。 但没办法,美国人信它们。 "美国80%以上的交易都是信用交易,美国是一个信用经济社会。"即使存在各种弊端,信用评级公司对于信用社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这样评价,"美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信用经济功不可没,这其中的一环--信用评级已经有100年历史。" 1909年,约翰·穆迪创办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后来,穆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穆迪已对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的十几万种证券进行过信用评级。1867年,普尔父子创立普尔铁路手册公司。1906年,标准统计局成立,提供美国公司的财务信息。1916年,标准统计局开始为公司债券给予债务评级,接着开始提供主权债务评级和市政债券评级。早在1975年,标准普尔开始对首只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进行评级。 惠誉在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有些特殊,它是唯一的欧资国际评级机构,总部分别设在纽约和伦敦。相对于穆迪和标准普尔,惠誉专注于个人信用领域。 纵有100年的信用历史,也难逃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信用魔方转不动了 评级机构的利益化,折射出美国这个信用社会的脆弱性。 其实日常生活中,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信用体系越来越"廉价",不仅透支了未来,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大概半年后才能拿到第一张信用卡。但到九十年代末期,一个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周之内就会收到几张信用卡,甚至在机场飞机刚落地就有信用卡公司主动给他办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人透支未来的消费习惯愈演愈盛,而透支的利息高达17%左右,信用卡公司为了追逐这个高额利润,就疯狂地到处寻找下一个客户,甚至主动给毫无信用记录的人邮寄信用卡。同时,17%的利润,也使得信用卡公司能够承担较大比例的坏帐,所以大量信用卡公司也疏于控制信用卡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风险,出现了问题就轻松地将其作为坏帐撇掉。但如果某一天这17%的高利润不能延续,风险就来了。 这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36节:第三章模式的黄昏(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4286497391.jpeg)
确实,美国人出门很少带现金,就拿几张信用卡。在刷卡的时候,总有一双看不见的眼睛盯着你,那就是你的信用记录。因为你所有的用卡情况都会被银行记录在案,并提供给信用调查公司。这就是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的作用。 美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评估机构,即个人信用调查公司;二是个人信用的"消费者",金融机构、用人单位等部门;三是个人信用资料的产生者和监督者,即个人。美国三大信用局掌管1.7亿人的信用资料,随时满足调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