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从1987年由里根总统提名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到2006年他任满卸职,19年间,格林斯潘成了"华尔街的神"。 当然,权力和他的个人魅力分不开。 美联储领袖拥有敏锐而超前的嗅觉,因为美联储的每一次杠杆调节,都有6到18个月的效应滞后期。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9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他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1996年的某个深夜,格林斯潘冗长的演讲中抛出了一个新词汇"非理性繁荣"。演讲刚刚结束,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就与他展开了讨论。斯蒂格利茨是当时少数几个真正领会演讲内容的听众之一。他在2003年的回忆录《咆哮的90年代》中写道:"随后……什么也没发生。"他追问道:"格林斯潘究竟做了什么﹖如果他认为股票价格将要失控--如果他担心泡沫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他为什么不继续前进﹖为什么不采取行动﹖" 这种质问代表了美国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看法:美联储在过去10年所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使美国出现了家庭储蓄负增长和经常项目赤字创纪录这两大严重的经济问题,将使美国经济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付出痛苦的代价。从2000年前后发生的经济大起大落,到后来的由于利率过低而催发的房地产泡沫,主要是格林斯潘的决策失误造成的。 多数经济学家相信美联储在过去多年里的战略是成功的,金融市场可以逐步调整以适应利率的变化。当然,格林斯潘一贯提倡的美联储引以为豪的透明度似乎过多地消除了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性,鼓励投资者承担更多的金融风险。 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客观上助长了金融自由主义思潮,帮助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全球格局,让美国式消费模式更加勇敢,同时暗示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万能地位。 某种意义上,为次贷危机提供了突然发力的经济大环境。像投行这类金融机构,在格林斯潘含混的语言表达中,变得更加大胆而任性;为人诟病的对冲基金也如鱼得水,活得滋润而顽皮。
![第40节:第三章模式的黄昏(8)](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4060660938.jpeg)
野孩子不应是替罪羊 对冲基金是毒瘤?是野孩子?是祸首? 每逢金融危机,都有关于对冲基金的争论。 由于对冲基金主要来源于美国,又主要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所以,美国政府对对冲基金一度颇为包庇纵容。比如1998年,面对对冲基金对港元和港股的冲击,香港政府动用政府土地基金对抗对冲基金,还曾经遭到美国朝野的一致谴责。然而,这一轮对冲基金瞄准了美国本土。情急之下,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放弃过去曾经一再强调的"市场原则",宣布禁止对冲基金做空! 可是这个野孩子,始终保持一贯的坏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