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最终,北京希望在全球经济衰退造成出口下滑的情况下,经济上获得自由的农村地区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至少弥补出口的部分不足。 这是显而易见的,让8亿农民拥有购买力,我们的产品去满足国内需求,换来的不再是单纯的纸钞,而是8亿农民的生产力和劳动力,这是一种什么差别?满足内需换来的巨大生产力还会让中国"被钱穷死"? 越南佬这回是痛苦到了极点,咱们的这位"同志加兄弟"被粮荒饿得鼻青脸肿,体瘦肌黄。中国五千年来的国策便是"重农抑商",虽说"抑商"的封建思想实在没什么可取,但"重农"却是至今依然重要的课题--只要我们能够把8亿农民稳定在粮食生产线上,你管它东南亚还出不出口"泰国猫牙米",咱们一样能够在国内的超市买到正常价格粮食,粮价稳定,其他的泡沫就失去了"疯长"的粘性。
![节水节电节粮手抄报 第87节:第九章 手中有‘粮‘(4)](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313170930.jpeg)
"重农"不仅包括8亿农业产业战线上的农民,还有2亿的农民工,稳定了他们,便是稳定了国内还有充足数量的实体产业的存在,也就是实质上保证产业不外迁。 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完成"重农",让中国国民经济的"粮库"能够有充足的"压仓粮","城乡一体化"成为一个大战略路线被正式提出。 怎样理解城乡一体化?有人认为这就是让农民进城,变为城市居民。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资本市场上一度还出现过围绕农民进城而展开的投资与操作题材。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农民不可能全部进城。如果不解决留在农村的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面的城乡一体化。严格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重点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这就意味着在现在应该通过更多的转移支付等形式,将国家的财力向农村倾斜,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品,将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逐步推向农村,努力实现在一定水平上的全国均衡。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说资本市场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反正农村金融,为农村公共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众多涉及公用事业的上市公司,当把农村需求与消费纳入其业务拓展的范畴时,无疑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当然,鉴于现在国内城乡差距太大,因此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必然是艰难而漫长,同时也必然会给资本市场提出大量的挑战,需要认真对待。 现阶段,对农村的改革发展提出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要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等。 在这里很容易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是定性指标,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基本建立。另外一个则是定量指标:今后12年内农民的纯收入要翻一番。对于前一个问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的改革。而就后一点来说,则需要保证农村经济有一个持续的稳定发展,且保持在年均6%以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