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源
说穿了,每个人在某种时刻都可能成为“思想者”,但要经¬由思想本性的熏陶而获得生命的恒久尊严,却绝非易事。祝福所有辛苦打拼的企业家,让生命朝向思想的本性靠拢。 中国文化的断代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中国当代的企业家们,又是在近30年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了中国第一代富豪,他们大多是把握好时机成就了事业。但遗憾的是,正是因为文化的断代,归根结底,他们仍然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养成和积淀,其内在核心价值判断也无法成为其精神依托。即使他们当中不少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所含、作用于人的心性与灵性的有益的文化营养,在其身上却普遍缺失。以至于突然增长的财富并不能成就其精神的高贵。 这一代的富豪,包括普通民众,普遍遗忘了很多传统价值,比如传统的爱情。那种发自内心、恰如罗密欧与茱丽叶式的爱情似乎难以找到生存土壤。当然这也不代表完全销声匿迹,只是日渐“稀缺”,但问题是如今人们却连唤回它的信心和意愿也变得微弱。灵性的生长如果不能与科技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步,那么在物质财富中膨胀起来的生命必然残缺不全。 企业家需要生命教育企业家虽然拥有了财富,但其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境界可能远远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无论是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从寻找个人生命终极意义的角度,他们都需要接受某种生命教育。正如提出“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言,富人们如今更需要“人生的指导”,即使在“如何更好地花钱”这个问题上,他们也充满迷茫。当然,所有人都需要生命教育,只是企业家们太过忙于创造财富,他们在为社会也为个人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为心灵创造和累积财富。 就拿做慈善而言,明明是助益社会,并有助提升人性价值和尊严的行为,但是有多少企业家的慈善行动能让自己感觉真正圆满呢?本来出于很好的发心,并付出大量精力,结果可能仍被公众质疑,或者善款可能被挪用,或者无法用在刀刃上,或者受助者并不懂得知恩奋进,等等。 尼采曾揭示:“正当我们仿佛同生存之无限欢欣合而为一之际,我们却深感某种痛苦如锋芒般猛刺。纵使有怜悯之情,我们毕竟是欢乐的生灵,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众生一体,我们同这大我的创造和欢欣息息相通。”因此,本来基于“大我”的追求,“助人”即可“为乐”,但有些时候却偏偏收获的是困扰和苦恼。当然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企业家个人生命的智慧和境界也都有待改善和提升,观照此两点,无论企业家还是一般社会人群都需要有益的生命教育。 没错,知识的把握和经¬验的累积也能令企业家收获财富,而且企业家群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随之日渐增强。很多时候,知识和经¬验便幻化成某种“思想境界”而开始深刻影响大众。但殊不知,真正的“思想”——一种完全非功利的精神运动,并不一定会从“知识和经¬验”中获得,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它可能还是未被搅动的死水。人类何以经¬由思想而获得永恒的尊严,则必然需要经¬由生命的教育,经¬由灵性的启迪和指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触及 “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 思想的本性。 朝向思想的本性靠拢 在此,我们无意去低估或区别任何“思想者”思想方式的差异。但坦率讲,在忙碌中奔走的企业家并不一定比“正在思想”乡下人更像“思想者”,更容易开启生命智慧。有些乡下人可能文化不多,秋天稻子收割完毕,他们可能整个冬日坐在堂屋里面,静静地望着门外的农田,一池清澈的水或许就成为他全部思想的源泉。有时候山涧下起蒙蒙小雨,他也会一直望着远山,欣然地感受着雨雾中的自然美景。你不能说他们没有经¬受灵性的启迪,只是这种启迪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与他相依为命的自然万物。 其实说穿了,每个人在某种时刻都可能成为“思想者”,但要经¬由思想本性的熏陶而获得生命的恒久尊严,却绝非易事。在此祝福所有辛苦打拼的企业家,让生命朝向思想的本性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