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统计智商密度,微软亚洲研究院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是这些人让微软保持着常青的活力
《IT时代周刊》记者/李 琦(发自北京)
11月5日,对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殊日子。10年前的这一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微软中国研究院正式成立。今天,这所研究院已经被誉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10年当中,这里发生了什么? 一个不容争论的事实是,如果要统计智商密度的话,位于北京中关村里的希格玛大厦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正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学科的世界级科学家,他们使得微软亚洲研究院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地吸引着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也让微软保持着常青的活力。 刚成立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无论是地位,还是名气,都很普通。但它却在短短的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业界明星。到2000年6月底,他们已经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在网络协议领域,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了60项新技术;并已有8项成熟技术转化到微软产品中。而这正是促成比尔·盖茨在2001年将其升级成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原因。 11月5日北京,《IT时代周刊》独家采访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第4任掌门人——洪小文博士。 暖暖的阳光映射在面相十分年轻的洪小文身上——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更让记者想不到的是,这个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和国际公认的语音识别专家,他身上全然没有技术人员特有的刻板和不苟言笑,相反,眼前的这位科学家很健谈,思维活跃。 就着浓郁的咖啡,洪小文给本刊记者详细解剖微软常青的秘诀。 帮微软赚后天的钱 《IT时代周刊》:微软在中国设有亚洲研究院,也有微软亚洲工程院,这两所研究院在微软公司分别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洪小文:这两所研究院在微软公司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微软的销售部门(占微软规模的50%)是赚今天的钱,而产品开发部门,包括微软工程院就是赚明天的钱。而人数最少(占微软规模的1%,全球900人,中国为300人)的研究院就是赚后天的钱。《IT时代周刊》: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洪小文:销售、开发、研究是微软的一个循环产业链,这样能保证微软始终保持着活力。研究靠的不是人多,而是想法,微软研究院的宗旨就是“把梦想变成现实”,为科学家打造一个“放松、自由,可以做梦的环境”是我的追求。 《IT时代周刊》:据了解,当微软亚洲研究院公开宣布有50个空缺职位的时候,居然收到了成千上万封申请信函,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计算机实验室这么火? 洪小文: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如此追捧一点都不奇怪。他是少有的几家不受产品开发限制的研究实验室之一;这里的研究人员,与微软雷德蒙、硅谷和英国剑桥研究院的研究员一样,有充足的自由可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无需考虑近期的经济回报。 《IT时代周刊》: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在主要关注的领域是哪些方面? 洪小文:微软亚洲研究院目前主要关注五大领域:一是让人们能够以更自然、更多元的方式与机器互动的自然用户界面;二是能自动适应环境,拥有互动式操作的新一代多媒体;三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将数据转为资讯,最终转化为价值的以数字为中心的计算;四是最具商业价值的互联网搜索+在线广告,在此领域,微软起步晚了,但有信心超过竞争对手;五是支持各种研究和产品开发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IT时代周刊》:现在,业界关于云计算的讨论很热烈,各种意见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在你看来,云计算的未来会怎样发展? 洪小文:毫无疑问,云计算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无论是公司这样的商业组织,还是国家,都需要云计算。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对云计算进行研究开发,如IBM、谷歌都在做。但在研究中要搞清一个事实,云并非只有一朵,“纯云模式”只是过于理想化的提法,没有基于端(端即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应用,那只是浮云而已。 每年投资80亿美元搞研发 《IT时代周刊》:您能否透露一下,这10年间,微软对亚洲研究院投入了多少资金? 洪小文:坦率地讲,10年间,亚洲研究院花的钱比当年成立时的预算要多得多。微软每年在全球研发上投入的资金超过80亿美元,今年达到82亿美元,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在全世界公司里面是最多的。 《IT时代周刊》:2007年,微软实现了600亿美元的销售额,净利润达到多少?而用于研发的投入是多少? 洪小文:其实,真正有说服力的不是销售额,而是利润。微软去年税后的利润为178亿美元,相当于拿出利润的一半投入到研发当中。当然,研究院只占全部研发经费的一小部分,而研究院的人数在微软也只占1%,研究靠人多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想法。我们虽然花了公司很多钱,但也给公司提供了很多好技术。盖茨和鲍尔默都曾说过“我们在研究院获得的回报远远超过投入”。 《IT时代周刊》:每一个公司对一个项目的投资,都是要求有所回报的。微软对亚洲研究院能进行10年不间断的投资,在回报上有什么期待? 洪小文:与其他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研究院不同,微软对亚洲研究院从不要求得到短期回报。如果强调短期的商业利润回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捆住研究员的手脚。微软基本上不做研究计划,而是让研究院里最好的人才自己去决定做什么,大部分的研究是自主的,从下往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微软会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在其他公司可能做1-3年的研发项目,在微软可能会做10年,让我们在基础科学方面取得别人无法相比的成就。在技术转化中,微软重要产品如WindowsVista到Office2007和Xbox360,都有我们的关键性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研究院的价值。 这或许是微软常青的秘诀所在。 《IT时代周刊》:微软公司对亚洲研究院这么重视,这10年的时间,亚洲研究院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洪小文:10年时间里,亚洲研究院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300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占全球各顶尖学术会议的比例为10%左右,拥有近千项专利,同时有260多个科研转化为微软的产品。对于亚洲研究院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我很自豪,10年前我就对此十分期待,但没有想到我们能取得这样斐然的成绩。在今天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特别日子,我是特别地激动振奋,并深感责任重大。 搞研发不能注重短期回报 《IT时代周刊》:13年前,在进入微软之前,您曾在苹果公司Apple-ISS研究中心任技术总监,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离开苹果加盟微软呢? 洪小文:离开苹果的重要原因是苹果那时正遭遇到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苹果文化可以称作是硬件文化,就是那种革命性的,带有划时代特性的变革。但这种跳跃性的创新同时也极具风险。而微软是一种典型的软件文化,循序渐进而且极有耐心,轻易不会放弃,加入微软正是基于对微软文化的认同。 《IT时代周刊》:微软在全球除亚洲研究院外,还有雷德蒙研究院、剑桥研究院、硅谷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这些研究院相互间有着什么样的竞争呢? 洪小文:这些研究院与微软在全球的各个公司都是平行单位,5个研究院之间也是平行的。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充满了竞争与合作,但这种良性竞争是好事。微软一直主张让研究院自己决定该做什么,如何做。微软内部的这种竞争是一种开放式的竞争,许多资料、数据是可以共享的。 《IT时代周刊》:与那些研究院相比,亚洲研究院有什么优势? 洪小文:与其他研究院相比,年轻是亚洲研究院的资本。因为年轻,所以我们肯拼,肯努力,想尽一切去证明自己。事实上,亚洲研究院的技术转让率高于其他研究院。能做到这些,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拥有一支极富合作的团队。在亚洲研究院中,95%的科研精英来自中国本土,真正体现了中国的自主创新。最近两年,我们已有20项专利技术授权给微软以外的其他公司。 《IT时代周刊》:从一个技术人才到管理者,你的诀窍是什么? 洪小文:从技术转换到管理岗位,最大的差别在于深度与广度。管理需要的是宽广的视野,管理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将管理做到最少化,让最少的人做管理,让更多的人做最擅长的事,就是管理者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