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记中国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退休干部黄树明



    他年过古稀,却远近闻名。在他的带领下,穷乡僻壤的明星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他也因此被乡民们称为“山沟里的好支书”。他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退休干部黄树明,曾先后获得省、市先进离退休干部及人民银行先进离退休干部、人行武汉分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借水行船甘苦情

  1975年,黄树明由于患代谢性障碍肝病和腰椎骨增生病退。他并没有留在城市里赋闲,而是毅然背起行囊回到久别的家乡——上栗县长平乡的明星村。回乡之后,他发现村里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有的家庭甚至是“挂的半截蚊帐,睡的土砖床”,生活十分清苦。为家乡人民办点事成为黄树明执著的愿望。

  黄树明沿着山间小路走访农家,了解情况。一位名叫朱建萍的农民对黄老说:“山里人一不是懒,二不是脑子笨,就是手头无钱如同行船无水,要想增加收入,脱掉贫困帽子,难啊!”听了朱建萍一席话,黄树明心中一亮,是缺少资金制约了他们的双手。晚上他在床上辗转反侧,思量着从哪里下手。黄老退休时才42岁,在岗时是位数年如一日的老农金员,所做的工作就是进村上户调查摸底,放贷收贷。想不到这一旧业在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嗨,我何不在乡村中组织一个“储金互助会”,来个借水行船。万事开头难,在农家中组织一笔资金并非易事。黄树明耐心详细地宣传储金会的作用和入会退会自由以及有借有还经济互助的道理,并主动把自己的200元存款拿出来入会。他说:“我先交钱入会,参加者5元起码,多存不限。”大家见退休老人关心乡里人,信任乡里人,心里悬起的石头落了地,争相参加储金会。不出半年,储金会发展到300多人,储金总额有12000多元。乡民们笑着说:“贫困村有了自己的银行,黄树明这个头牵得好哇!”借来肥水肥自家的田,真可谓一举多得。

  储金会通过运作成了行船之水。农民王金山有耕作技术,第一个向互助储金会借款200元,买了一头耕牛,揽下了附近农户的耕作,靠耕牛增收;罗月兰是养猪能手,她借了300元,饲养了一头公猪,专为母猪配种;朱建萍用借储金会的3000元买了一部农用车跑运输……

  农民的心里都有一本账,村委会更清楚:互助储金会刚组织的第一年,就有上百户农民在这里贷了款,第二年有43户农民脱贫、18户致富。互助储金会为村民的生产注入一笔笔启动资金,帮一户又一户村民脱贫致富是有口皆碑的。脱贫的村民常常说:“互助储金会这棵摇钱树给我们解了忧,造了福,感谢黄树明老人啦!”

  村里修通致富路

  明星村地处偏僻,通往外界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村民们的农副产品和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全靠两条腿、一根扁担两箩筐。不打通往山外的黄金通道,即便遍地黄金也是枉然。作了村支书的黄树明想着要为家乡修条致富路。跟村民们一商议,大家也有此想法。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口白话修不成路”。黄树明带头将自己的积蓄捐款修路,同时动员村民筹资买雷管、炸药、水泥,与大家一起上山修路。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黄树明白天现场忙碌,晚上盘算工程质量、造价。尽管整天忙得团团转,还要时常受到腰椎骨增生疼痛的折磨,但他只要一想到便利的交通将加快乡民的致富步伐,着实是“心有向往苦也甜”。村民们被他的诚心、坚毅以及以身作则的忘我精神所感染,大家义务出工几个月毫无怨言。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一条通往山外7公里长的砂石公路建成了。古老的山村从此告别了肩挑背扛的苦累历史,汽车畅行无阻地进进出出,村民喜笑颜开,生活也从此日渐殷实起来。

  1999年,黄树明建议改砂石公路为乡级公路,并带头捐款2000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自发捐款10万余元,大家义务出工已成了自觉行动。几个月后,水泥公路修成了。从羊肠小道到砂石路,进而又是一宽阔的水泥路,昭示着乡村经济的飞跃。真是人修路、路养人,形成双赢互补的良性循环,招来了外地客商纷纷进村订合同、做生意,到处是勃勃生机的“生意兴隆通四海”的欣欣向荣景象。

  济寒赈贫情意浓

  2002年腊月二十九,黄树明听说村民黎合荣得了一种怪病,满身是疮,请了不少乡村郎中久治不愈。黄树明立刻要去看望,村民们都慌忙拦阻说千万去不得,传说是得了麻风病。这种病的传染性和严重性老百姓心知肚明,所以只要黎合荣一露面大家就会避而远之。人们的冷眼无疑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这种情况更让黄树明要急于见到黎合荣,因为万一是麻风病更需要有关医疗单位收治,以防止扩散殃及乡民。黄树明匆忙来到黎合荣身边,只见他的头和脸用毛巾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双眼转动,黎合荣满眼哀伤地说:自己得了绝症活得难受,别人见了像见了鬼一样走得远远的,真是生不如死。黄老语气坚定地劝他这病有治,先到大医院检查确诊再说,随手塞给黎合荣100元。一个自认生存无望的人遇到如此热心的关怀与资助立即去了医院,经市医院确诊为皮炎。大家久悬心头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还有一次,黄树明来到画眉冲陈德忠的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间破烂的房屋,陈德忠夫妇生病躺在床上。黄树明问他们家过年准备情况,又问了问“家底”。当得知两位老人患病无钱看医,小儿子在外打工没赚到钱,家庭经济拮据时,立即从口袋里摸出100块钱,走到老人床前,说:“这点钱给你,买点年货吧。”陈德忠伸出颤抖的双手接过钱,连连说:“共产党好,干部好!你黄树明外出几十年回家后,还记得父老乡亲的冷暖,真是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干部。”老人还告诉黄树明,村委会也送来大米和钱呢,时时记得老百姓。黄树明坦诚地说:“我们这些干部都是来自老百姓哇。”

  黄树明从陈德忠家里回来,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家乡老百姓热爱党、热爱祖国,自身没能脱贫,却不怨天尤人,多么善良的百姓啊!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共产党员,更应该体贴关怀他们……想到这里,一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责任心感染着他。就在这天,他将家里所有存款2450元取出来揣在怀里。在村委会一名干部的引领下,从小冲、画眉冲、小城下到大城下、摇篮塘,翻山越岭,访贫问苦,将所带现金分别送给27户贫困农民手中。农民钟小南因在一家小煤井干活时突然双目失明,花费了很多钱,难过年关。黄树明身上只剩下50元钱了,他没有多想,将仅有的50元钱送给了钟小南,然后轻轻松松回到家。

  这一年,不少的贫困家庭都过了一个快乐年。有的在大门上贴上红对联:感谢恩人相济,牢记我党深情。字里行间倾注着对党、对黄树明老人的情谊。

  倾心关注后来人

  俗话说,百年大计,树人为本。要想彻底改变明星村封闭落后的状况,在做好当代人教育的同时,重点是培养好下一代。经过发展的明星村仍有少数村民没有完全脱贫。其中有3户村民的孩子因家境特别贫困而面临失学,黄树明便出资帮他们圆了上学梦。瞿刚是上栗中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他10岁时,家中连遭不幸,家人相继去世,他跟姑姑生活,贫困的姑姑无法供他上学。黄树明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找到瞿刚和他姑姑,开门见山地说:“孩子辍学是件不幸的事。这样吧,孩子读书的学费开支,由我包下来。”说着,拿出400元给他姑姑。“真是遇上好人了!”从此,瞿刚重新上学读书,黄树明解囊相助,并督促检查……除此之外,他还资助过11名贫困生读书。他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让孩子失学,是一种犯罪!”

  村里原先的小学由于年久失修,教学楼成为危房。他多次与村班子成员研究,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决定筹资建造一栋新的教学楼。为此,他率先捐款2000元,并在全村捐款数量不足的情况下,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吁,取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一幢新的教学楼终于拔地而起,更好地圆了孩子们的“希望之梦”。

  中央提出“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是关心下一代的主要力量,黄树明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按党的要求办。2002年暑假,黄树明在家里宽敞的厅堂里办起了“德育学校”。他自编道德、礼仪、劳动等方面的教材,自任老师,自费办学,连续办了三期暑假班。这样的班除了学德育、学文化,还开设了拔草、种菜等劳作课,对青少年展开素质教育。村民们问学费多少?他说不收一分钱,只图管管孩子,暑假不要出任何问题,而且免费发给孩子课本、文具用品。学生家长感激不尽地说:“好人尽做好事。”

  1986年,黄树明获国家民政部荣誉证书,出席全国扶贫扶优表彰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赴京参加颁奖仪式前夕,在省城受到省委书记的接见并合影;这两张横幅巨照一直挂在家里,成为他人生步履的历史见证,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如今,黄树明已经真正退休在家了,然而他始终把记住老百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经常用余钱来济寒赈贫、义务助学。黄树明常比喻自己是杆秤,几斤几两,用老百姓这个秤砣一称就一目了然。老百姓就是衣食父母,他们的口碑就是自己的做人之最。(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萍乡市分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43088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慰问离退休老干部 记中国人民银行萍乡市中心支行退休干部黄树明》为网友伪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